“一带一路”开启我国对外开放全新模式

发布时间: 2017-06-20 15:04:57  |  来源: 经济参考报  |  作者: 剧锦文  |  责任编辑: 刘梦雅
关键词: 一带一路,对外开放

新理念 新思想 新战略——“一带一路”倡议

“一带一路”的建设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它正由构想一步一步走向现实。“一带一路”四年来所取得的成就也为今后更大规模的建设奠定了基础。“一带一路”是一次重大创新,通过“一带一路”,我国的对外开放形成“双引擎”、“多点开花”的全新模式。大幕刚刚拉开,未来的建设充满机遇和挑战。

“一带一路”倡议展现美好愿景

习总书记于2013年9月7日出访中亚国家期间,首次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同年10月,他又提出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一带一路”构想开始浮出水面。在2014年11月6日举行的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八次会议上,习近平提出:“以钉钉子精神抓下去,一步一步把‘一带一路’建设推向前进,让‘一带一路’建设造福沿线各国人民。”2015年8月8日,习近平主席在博鳌亚洲论坛上指出:“‘一带一路’建设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实际举措,将给地区国家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一带一路’建设秉持的是共商、共建、共享原则,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包容的;不是中国一家的独奏,而是沿线国家的合唱。”2016年8月,习近平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座谈会上,提出了三个“聚焦”和八项“切实”要求。即“聚焦”“五通”:“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聚焦”“合作”,即构建“互利合作网络、新型合作模式、多元合作平台”;“聚焦”“路”,即携手打造“绿色丝绸之路、健康丝绸之路、智力丝绸之路、和平丝绸之路”。八项“切实”要求是:“切实推进思想统一”、“切实推进规划落实”、“切实推进统筹协调”、“切实推进关键项目落地”、“切实推进金融创新”、“切实推进民心相通”、“切实推进舆论宣传”、“切实推进安全保障”。至此,“一带一路”的构想初步形成。2016年9月3日开幕的二十国集团工商峰会上,习近平向世界承诺:“中国的发展得益于国际社会,也愿为国际社会提供更多公共产品。我提出‘一带一路’倡议,旨在同沿线各国分享中国发展机遇,实现共同繁荣。”2017年5月14日,习总书记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的讲话进一步阐释了开放包容、互学互鉴和互利共赢的“一带一路”精神内涵,并描绘了将“一带一路”建设成和平之路、繁荣之路、开放之路、创新之路和文明之路的美好愿景。

“一带一路”构想的深刻背景

“一带一路”绝非一时心血来潮,而是有着深刻的国际国内背景。它是我国全面开放的新战略和对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国际治理体系转型的应对。

(一)国内背景剖析

从国内区域开放结构转型来看,“一带一路”体现了我国全面开放的新理念。众所周知,1978年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征程。从1979年开始,我们先后建立了包括深圳等5个经济特区,开放和开发了14个沿海港口城市和上海浦东新区,相继开放了13个沿边、6个沿江和18个内陆省会城市,建立了众多的特殊政策园区。但显然,前期的对外开放重点在东南沿海,广东、福建、江苏、浙江、上海等省市成了“领头羊”和最先的受益者,而广大的中西部地区始终扮演着“追随者”的角色,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东、中、西部的区域经济发展和开放度的失衡。“一带一路”则是一个全方位开放、全面发力的安排。“一带”起始于我国中西部,也主要经过中西部通向西亚、中亚和欧洲,这必将使得我国对外开放的地理格局发生重大调整,由中西部地区作为新的牵动者承担着开发与振兴占国土面积3/2广大区域的重任。而“一路”则集中于我国的东南沿海,我国已经确定广州、泉州、宁波、扬州、漳州、连云港、北海等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节点城市,通过这些节点将我国与东盟、中亚、非洲、大洋洲和欧洲紧密地连接起来。而且这些地区还正在通过连片式的“自由贸易区”建设进一步提升对外开放的水平,依然是我国全面对外开放的重要引擎。这样,通过“一带一路”,我国的对外开放就形成“双引擎”、“多点开花”的全新模式。

从要素流动结构来看,“一带一路”构想顺应了我国要素流动转型和国际产业转移的新动向。在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低下,我们亟须资本、技术和管理模式。所以,当初的对外开放主要是以引进外资、国外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模式为主。有数据显示,1979年至2012年,我国共引进外商投资项目763278个,实际利用外资总额达到12761.08亿美元。不可否认,这些外资企业和外国资本对于推动我国的经济发展、技术进步和管理的现代化起到了很大作用。可以说,这是一次由发达国家主导的国际性产业大转移。而今,尽管国内仍然需要大规模投资和技术改造,但我们已经具备了要素输出的能力。根据可比口径的测算,2005年以来,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连续10年持续增长。2014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创下1231.2亿美元的历史最高值,同比增长14.2%,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与中国吸引外资仅差53.8亿美元,双向投资首次接近平衡,拐点已经显现。2015年达到了1456.7亿美元,根据联合国贸发会议最近发布的《世界投资报告》的数据,2016年我国实际吸收外资为1340亿美元,而我国对外直接投资1830亿美元,吸引外资与对外投资的差额进一步扩大到490亿美元。中国从原来以资金输入为主的国家,已经转变成了资本净输出国家。资本输出的背后实际上是产品和产业的输出,中国已经进入了工业化中后期,我们的经济面临着全面的转型升级。

(二)国际背景剖析

从各国贸易政策主张来看,根据欧洲中央银行官方报告的数据,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前,世界贸易平均增长速度大致是全球GDP增速的两倍,从1990年到2007年,全球国际贸易增长年均速度高达6.9%。但是,危机之后,全球贸易增长乏力,速度开始回落。数据显示,金融危机后的2008年至2015年,全球贸易平均增速只有3.1%,2015年全球贸易总量增长缓慢至2.7%,与全球GDP增速(2.4%)基本持平,2016年全球贸易增速与2015年持平,也是全球贸易增速连续第五年低于3%,全球货物贸易金额(以美元计)猛烈收缩了13%。在这一背景下,“贸易保护主义”重新抬头。然而,中国在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后,逐渐对开放和全球化问题形成了共识,按照龙永图先生的说法,这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科学技术发展是全球化最重要的动力;全球化的目的在于全球配置资源;开展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是实现全球化的手段;实现全球化的载体就是跨国公司。在这些理念和政策主张之下,中国不仅承担着推动我国经济全面开放的重任,同时也承担着推动国际经济进一步全球化的重任。“一带一路”倡议实际上是在国际经济全球化处于艰难时期中国对于推动经济全球化的积极举措。

从全球经济结构转型来看,国际经济格局正在发生巨大变化。9.11事件爆发后,美国没有及时调整其战略,而是继续布局长期掌控世界能源及大宗商品市场。然而,美国的经济结构严重失衡,金融业的泡沫越吹越大。到了2008年,美国的次贷危机终于爆发。特朗普上台之后,推行“美国优先”战略,在经济领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其中对于实体经济的重视引人注目。中国长期以来采取韬光养晦和有所作为的战略,并借助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机会,实现了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力日益增强,中国“一带一路”的实施,实际上是我国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活动的一个重要抓手。

1   2   3   下一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