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村蹲点话脱贫:“绣花”功夫真不易

发布时间: 2017-06-16 10:10:00  |  来源: 人民网-人民日报  |  作者: 程远州 曹怡晴 乔 栋 马 晨 张 文 李茂颖  |  责任编辑: 刘晨曦
关键词: 贫困户,绣花,卿姓,闯王镇,椪柑

重庆市开州区满月乡经济发展办公室主任、双坪村党支部第一书记张晓华(中)和贫困户商量搬迁事宜。

识真贫,“人情制约”怎么破?

“2014年以前,政策规定贫困村的贫困发生率要在12%以上,当时按照贫困程度倒排,刘家岭村的贫困人口有196户。驻村之后,我们召开精准识别讨论会,从晚上开到凌晨仍没有结束,村民代表都想为自己村组多争取名额。这种情况难以避免,只能靠上门入户筛查。我们严格按照政策核实清理,确定了139户。因为要筛掉不少人,工作难度很大。驻村第二周,挂在村委会的‘精准扶贫办公室’的牌子就被人砸了。”扶贫干部们的体会是,一碗水端不平,后续工作就难开展。

张晓华:在村民小组会上,我发现一个普遍现象——当着乡里乡亲识别贫困户,村民往往不肯讲实话,怕伤面子、得罪人。怎么办?向左邻右舍了解情况,也很难保证准确。

我们最常用的是通过“四类人员”大数据系统进行比对、清理。四类人员指的是财政供养人员、公司法人或股东、家庭购置车辆以及城区购买商品房的人员。被核实为“四类人员”的,取消贫困户资格。有位卿姓村民2014年被纳入贫困户,当时是因学因病致贫。但到了2015年,他家购买了10多万元的货车,每年收入3至4万,超出贫困线标准。他自身不愿“脱贫”,隐瞒了买车、有收入的事实。扶贫干部在入户走访中听说后,便去车管所核实,确认群众反映情况属实,卿某的贫困户资格被取消了。

杜继英:搞好精准识别,村两委班子要团结起来,抵制歪风邪气。在我们的扶贫工作会上,村民代表经常嚷着大嗓门跟我和村主任讲理,激动时还拍桌子。我觉得当面说真话好,对开展扶贫工作更有利。

黄宏光:识别贫困户都是走“申请、评议、审核”的路子,其中村民评议起重要作用,这是乡村民主的实践形式。但要看到农村也是人情社会,单纯看民主评议的话,有可能选出来的多是大姓家庭,而真正的贫困户被漏掉了。我们后来将贫困户名单上墙公示,让来“讨公道”的村民自己去“比穷”。这一招管用,村民们服气多了。

赵建根:“精准”二字每一步都是坎儿,识真贫是扶贫工作的第一步,要扣好这“第一颗纽扣”,必须“丁是丁卯是卯”,容不得半点虚假。同时,贫困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贫困户怎么动态识别、适时调整,还需要在实践中摸索更合理的办法。

  云南省澜沧县竹塘乡云山村党总支书记李明干农活间歇。

资料图片

扶真贫,“心气”怎么鼓?

“刘家岭村有位‘懒汉’,叫陈得利。他被定为贫困户后,很多村民提意见,问:‘你们扶贫工作队是不是给懒人当保姆?’我们鼓励陈得利自力更生,帮他在深圳找到了打工岗位,现在夫妻二人在那里的工厂每月可挣5000多元,已经脱了贫。春节回家时,我去回访,他说以前觉得家里横竖没希望,现在找到了出路,闲下来反而不适应了。”黄宏光从中体会到,扶贫先扶志,激发内生动力,才是精准脱贫的不二法宝。

张晓华:确实也有一些“扶不起来”的贫困户,抱着“等靠要”心态,好吃懒做。对他们,一方面要加强正面引导,大张旗鼓地宣传自力更生摆脱贫困的典型,让贫困户学有榜样;另一方面,也要善于“攻其软肋”,告诉他们,单靠国家政策能靠一时不能靠一世。

面对一些因为生活变故,对生活失去信心的贫困户,需要扶贫干部付出更多爱心和耐心。鼓起他们的心气,也就扶起了一个一个家。28岁的小向因重病致贫,妻子为照顾他无法外出打工,一家人过得贫穷而沉闷。我们了解情况后,送小向的妻子到重庆市开州区免费学了两个月烹饪技术,拿到了三级厨师证。现在她在邻近的一家乡村餐馆当厨师,一个月能挣到3500元左右。

刘如祥:我觉得贫困户分两种,除了个别脱不脱贫无所谓,宁可伸腿晒太阳也不愿意下地插秧的,绝大多数是有脱贫愿望,但缺资金、缺技术暂时没办法脱贫的。在百家池村,残疾贫困户王学祥,长年种果树,但因为缺技术,种出来的果子品质差没人买,有一年滞销烂掉了一吨多。我们请来农技专家帮扶,并让他长期赊购化肥,免费使用合作社的农具,很快他就脱了贫。

李明:在云山村,更多的工作是要让贫困户“开眼看世界”。村里流转了100亩地,打算建个示范种植基地,一方面可推广标准化种植,另一方面也可提升土壤肥力。但就那么几天工夫,村民们不干了,觉得耽搁了种植时间,不值。对我们来说,费劲的是不断普及科学种植、养殖知识。这样的例子很多,比如在临近的一些村子,扶贫干部引进来的优良品种,村民因为从来没接触过,不愿意尝试,手把手的帮扶很不容易。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