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带一路”生态环境空间观测研究进展
在 DBAR 计划形成过程中,通过国家和科技部支持的相关项目,包括“973”项目“空间观测全球变化敏感因子的机理与方法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大国际合作项目“全球环境变化遥感对比研究”,以及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新疆及周边区域遥感动态监测与应急管理系统”项目等,我们取得了一系列全球环境变化科学研究进展,包括:利用多源空间数据对冰川、积雪、植被、气溶胶和森林碳等全球变化敏感因子进行分析研究,发展了区域气候变化模拟平台;探索了敏感因子对全球环境变化的不同响应机制及不同区域全球变化现象异同,并发展了全球变化科学卫星和月基对地观测等概念性研究;研发完成了“新疆及中亚生态环境遥感监测平台系统”,并对新疆及中亚地区环境变化进行了综合评估与分析。这些研究将为 DBAR-Envi 工作组相关研究的顺利进行奠定良好基础。(专家:李新武)
DBAR与数据共享
目前全球环境退化现象已非常明显。DBAR 计划贯穿“一带一路”沿线各国,为来自不同种族、文化和学科的研究人员提供了一个开发和使用地球观测数据的重要平台,用于环境决策,旨在维持可持续发展和避免灾害。该平台不仅有助于参与 DBAR 项目的研究人员的个人能力提高,而且可以成为前沿研究合作及学术交流的起点。DBAR 将协调环境和灾害评估方法,有助于生成可靠的数据和信息,供决策者及规划者实现增进“一带一路”地区人民福祉的可持续发展目标。数据共享和传递是 DBAR 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人员可以获得各类环境方面的相关数据。分析这些数据将有助于理解导致环境退化的区域性和全球性因素,这些评估结果还可以帮助研究人员得到新的知识发现。新思想和新方法不仅可在一些具备突出影响力的期刊上发表,还可以成为构建生态环境监测和决策系统的重要基础。(专家:Irfan Rashid)
DBAR-Envi工作组与可持续发展
DBAR 计划是一个全方位的、重要的新型区域计划。着眼于环境变化工作组,其中一个关键作用是鼓励更进一步观测地球表面过程,并在这个过程中实现多类数据资源的融合。地球观测在确定生态系统如何响应气候变化以及不同环境要素之间相互作用如何加速环境变化过程是非常必要的。“一带一路”区域许多国家人口迅速扩张,这一现象往往集中在沿海地带。面对洪水、台风、风暴、干旱、地震等自然灾害,以及水土流失、侵蚀、海岸线后退、土地退化、水资源减少、陆地和海洋生物多样性丧失等生态环境问题,人类本身具有脆弱性。诸如 DBAR 平台,任何旨在更好地理解、把握和解决这些问题的合作和努力都具有重要意义。只有通过共同努力,才能增强人类对环境变化的适应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共同目标。(专家:James Terry)
(作者:李新武 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研究员;贾根锁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Howard E. Epstein 美国弗吉利亚大学环境科学系;吴文瑾 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中国科学院院刊》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