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代表朱民阳:加减乘除 推进江淮生态大走廊建设

发布时间: 2017-03-09 17:56:48  |  来源: 中国网·中国发展门户网  |  作者: 杨洋  |  责任编辑: 刘芳奇
关键词: 江淮,大走廊,朱民阳,规划,长江

记者:扬州作为率先提出并率先推进实施规划建设江淮生态大走廊的城市,您能介绍一下扬州已经做了哪些工作?

朱民阳:首先,在立意上坚持高点站位、系统思维,处理好三个关系:一是舍与得的关系。俗话说:“有舍才有得”。对我们而言,就是要下定决心通过落后产能、围湖养殖、面源污染的治理,为生态保护、环境修复、发展转型腾出生态容量。我们先后投入10多亿元,在城区实施“清水活水、不淹不涝”工程,在沿线湖泊开展退渔还湖、渔民上岸工程,切实减少生活污染对河湖的排放。全面关闭两条清水输送廊道两侧1公里范围内的化工、印染、制革、电镀等重污染企业以及未达标排放的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关闭或搬迁未取得合法手续的港口、码头、排污口(沿线仅一个槐泗镇近两年就先后投入1.9亿元拆除了沿线近30家船厂、沙石场、砖瓦厂,拆除后年节约能耗1391吨标准煤,避免了大量生产废水、废渣和生活污水排入大运河)。二是点、线、面的关系。我们突出把山水林田湖作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理念,强化江淮生态大走廊扬州段的顶层设计,导向上突出综合融合,以生态文明统领环境保护、污染治理和转型发展,规划实施产业转型升级、清水活水、良好湖泊保护、生态中心和公园体系建设、生态廊道和生态屏障建设、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等8大领域。三是水、气、土的关系。总书记曾说过“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总书记的讲话实际上已经为我们在更高层面上整体推进江淮生态大走廊的生态涵养与修复指明了方向。 我市在涵养水源方面,对生产生活用水实施严格的控源截污,实施养殖业“三退三还”;在保护土壤方面,重点加大力度整治农业面源污染,大力鼓励有机种植、轮作套养以及测土配方施肥,沿线的高邮市近三年来年均测土配方施肥推广面积170万亩次,小麦水稻亩均节肥都在2.5公斤以上。为厚植绿色财富,全市共划定生态红线区域总面积1358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1/5;在大走廊沿线规划建设10个10平方公里的生态中心,目前已基本建成6个。为加快转型发展,大力发展创新型经济,优化三次产业结构,全面启动省级以上园区循环化改造和生态工业园区规划建设工作,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分别占规上工业44.7%、43.6%。

其次,在行动上坚持板块式、工程化推进。在空间上突出整体布局,以“一带一廊”为基础,以大运河及高邮湖、三阳河两条输水通道为干线,串点成线,以块带面,辐射周边,将大走廊划分为“五大板块”(宝应湖自然保护区、高邮湖国家重要湿地、邵伯湖重要湿地、“七河八岛”区域、长江大江风光带)、“七大亮点”(宝应湖国家湿地公园、界首芦苇荡湿地公园、清水潭生态中心、“七河八岛”生态中心、江都“三河六岸”景观带、广陵夹江生态中心及夹江漫步生态廊道、三湾湿地生态中心),先期共规划实施68个项目,总投资近300亿元。

第三,在保障上坚持政府和社会同向发力、双轮驱动。在资金来源上,我们积极利用政府资金撬动金融、社会资本,通过区域生态基金、项目子基金、项目公司的三层放大作用,设立了江淮生态大走廊建设基金和“中保-京杭大运河城乡生态建设基金”。在共建共享上,政府要强化组织优势做好领航员,市场要发挥效率优势成为强劲的助攻手,推进社会和群众人人参与、个个出力,真正让大走廊成为全民共享的绿色家园。

需要指出的是,近年来,我们虽然在生态上的投入一再增加,但扬州的经济发展并没有受到制约,扬州GDP从2013年的3252亿元增加到2016年的4449亿元,增幅连续3年在全省保持前三,实现了物质财富与生态财富的同步积累。

记者:关于规划建设江淮生态大走廊您有什么样的建议呢?还有哪些方面的工作需要大家同心协力来做?

朱民阳:建设江淮生态大走廊,绝非一日一时之功,也非一地一部门之事,尤其是在水质区域共治上亟需强化不同行政区域之间的协同协调。在工作中,我们感到最需要坚持和发扬的就是要始终强化法治思维、善用市场手段,以制度化建设推动实现区域协调共治的长效化、可持续。

强化法治思维,就是要推动江淮生态大走廊建章立制。我认为,建章立制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推进依法治国、集中民智民意、统一思想行动的过程。有制度,才有执行力和强制力。比如,得益于我们实施的“四控一禁”(严控廊道宽度、建筑高度、开发强度和污染排放,禁止违法建设)政策,目前“七河八岛”区域水质完好,湿地功能强大,成为我国生态自然环境保持最完好的湖泊、平原类型湿地景观之一。再比如,我市建立并实施了“永久性绿地保护制度”,一旦纳入保护,这些绿地将不得随意变动或改作它用,更不得进行经营性开发。目前,我市已先后确定31块294万平方米永久性保护绿地,设立了保护标识,制定了保护要求。有制度,也才有约束力和持久力。目前,我市在县与县、镇与镇之间建立了明晰的责任边界,建立健全了生态考核制度和补偿机制,齐抓共管好跨行政区交界水质保护工作。但“风无边水无界”,江淮生态大走廊跨省、跨市之间的上游污水对南水北调输水水质影响巨大,其污染防治必须在守土有责的基础上形成共治合力。这方面,建议国家在产业发展、城镇布局、基础设施、生态岸线划定、污染排放标准等方面统一规划,建立科学的“顶层设计”,同时尽快立法保护南水北调,设立南水北调生态补偿基金,建立覆盖江淮生态大走廊主要河流的上下游水质达标断面考核、区域关联性综合生态建设保护考核及生态补偿制度,对权利义务、补偿对象、补偿标准、资金来源、考核评估、责任追究等进行细化明确,以制度倒逼各地既弹好守土有责的“独奏曲”,又奏响齐抓共管的“交响乐”。

善用市场手段,就是要政府有形之手、市场无形之手、市民勤劳之手多轮驱动、同向发力。总的原则能交由市场做的交给市场;市场一时看不准的,政府可以先期介入并适时退出;必须由政府投资主导的政府一定投入到位。江淮生态大走廊涉及区域空间布局、产业格局调整和生产、生活方式绿色化以及湿地修复、良好湖泊建设、岸线防护以及污染防治等一系列工程项目,投入量较大。建议国家设立江淮生态大走廊财政专项引导资金,制定价格、财税、金融等鼓励政策,加大绿色信贷、绿色税收等经济手段对生态大走廊地区的支持力度,健全污染物排放许可有偿使用和交易、能源消费和煤炭消费量交易、节能量交易、水权交易等生态产权交易制度,扶持、激励、引导各类社会资本、民间资本参与大走廊建设。同时,综合运用个人自律、法律和行政引导、经济调节等手段提升公民环保意识,特别是在法律与经济手段上要做到令行禁止、深入民心、符合市场规律,从而推动形成政府作为领航员、市场当好主攻手、市民百姓人人参与、个个出力、共建共享的良好工作格局。

(策划:王东海;责编:杨洋;主持人:黄婉晴;摄像:杨掬/刘凯;摄影:杨楠;后期:赵小虎,杨霄霄;中国网、中国发展门户网联合制作)

 

   上一页   1   2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