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网/中国发展门户网讯 近年来,扬州以江淮生态大走廊建设为引领,在服从服务于国家和全省发展大局中,挺起绿色发展脊梁,引起全国广泛关注。就此话题中国网《中国访谈》特别采访到了全国人大代表、扬州市政协主席朱民阳。
记者:朱代表您好。感谢您能接受我们的采访。我们知道,2015年扬州全国人大代表就提出了规划建设江淮生态大走廊的议案。您能简要介绍一下江淮生态大走廊的定义与内涵吗?
朱民阳:主持人好,网友朋友们大家好。江淮生态大走廊,从地理概念上来说,地处以上海为龙头的中国经济最发达的长三角区域,位于长江和淮河两大流域的交汇处,以京杭大运河(2014年入选世界文化遗产)附近湖泊为主轴,串联起长江淮河流域的广大地域,这里既是中国南水北调东线的水源地,供水覆盖3省71县(市)近1亿人,担当着“一河清水向北流”的使命;也是淮河入江的大通道,70%的淮河水由此入江达海,对“长江大保护”至关重要。同时,这一区域也是南接长江经济带、北通京津冀协同发展两大国家战略的重要交汇带。大走廊江苏段涉及扬州、泰州、淮安、宿迁、徐州5市,其中扬州段规划面积近2000平方公里,约占扬州1/3的面积。
此外,我们还可以用“三个区”来说明大走廊区位的独特性:
首先,这里历来就是长三角的生态腹地,是人、山、水、林、田、湖生命共同体的集中展示区。大走廊区域是东亚候鸟的迁徙通道,目前已汇集鸟类254种,每年有上万只候鸟在此栖息云集;淮河入江口还是“长江三鲜”的主产区和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江豚的自然栖息地,其中江豚是长江唯一的淡水哺乳动物,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列入濒危野生动物,已剩不足1200头,而该区域已发现江豚20余头,目前正在论证建设江豚迁地保护区。
其次,这里是服务国家南水北调工程,全力确保一江清水向北送的生态敏感区。南水北调扬州东线源头正式通水以来,已累计向北输水超过13亿立方米,全部达到地表水Ⅲ类水标准。但长江沿线污染减排形势严峻,加之淮河入江水质难以稳定达标,对南水北调安全输水压力很大。
第三,这里也是创新生态文明建设路径、探索经济发达地区推进物质财富和生态财富同步积累的先行试验区。群众过去盼温饱、现在盼环保,过去关注“口袋”、现在更关注生态。扬州是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连接点,是“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发展的重要参与者,也是“共抓长江大保护,不搞长江大开发”的具体落实者,以生态为倒逼,努力在区域板块竞争中走出一条合作共赢、和而不同的绿色GDP创新发展之路,对地方而言具有探索性和实践性,对全国而言具有先导性和示范性。此外,大走廊区域内的京杭大运河也是我国唯一在用的世界文化遗产,对于我们处理好经济发展与遗产保护、对外展示良好形象也有极大的提升作用。
记者:为什么要规划建设江淮生态大走廊?规划建设江淮生态大走廊对于扬州,对于江苏省乃至全国的意义何在?
朱民阳:建设江淮生态大走廊,既是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南水北调工程、长江大保护等生态文明建设系列讲话精神的贯彻落实,也顺应了绿色发展、转型发展的内在要求,同时也体现了扬州服务服从于全国全省发展大局的行动自觉。具体而言可概括为中央有要求、江苏有行动、扬州在实践这三句话。
中央有要求:指的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一系列关于建设生态文明、推进绿色发展的重要论述,为我们的行动实践提供了理论遵循和行动指南。我们规划建设江淮生态大走廊建设,底线就是要守住生态安全、生态保护这一条不可逾越的红线,践行“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任务就是要确保实现国家南水北调工程“一江清水向北送”和淮河“一河清水南入江”。早在2013年12月东线一期工程正式通水时,习近平总书记就指示,“南水北调工程是事关国计民生的战略性基础设施”“确保工程运行平稳、水质稳定达标”,这也是江苏扬州作为水源所在地必须承担的首要任务。路径就是落实习总书记提出的“有条件的地区率先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和“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指示精神,率先打造建设生态文明、推进绿色发展双轮驱动的先行区和示范区。落脚点在“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让绿水青山成为金山银山,让人民群众享受最普惠的生态福利,走出一条生态文明与绿色发展相得益彰的路子。
江苏有行动:指的是江淮生态大走廊从提出伊始,就受到了江苏省委、省政府的高度关心和重视。针对“我省经济体量大、环境容量小”的特征(江苏以全国约1%的国土面积,承载着6%的人口和10%的经济总量),江苏省委、省政府一方面坚决“破”除生态负担,开展了史上最严格的“两减六治三提升”环保专项行动,去年我省PM2.5平均浓度下降12.1%,国家考核断面水质优Ⅲ比例提高近10个百分点,压减煤炭、钢铁、水泥产能近2000万吨;另一方面加快建“立”创新路径,去年江苏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明确提出“在南水北调沿线高起点规划建设江淮生态大走廊,以此为主轴构筑起江淮大地的生态安全屏障”。今年春节后的首个工作日,省委李强书记就专程到扬州督导视察大走廊建设推进情况;上月我市还获得了第一笔江淮生态大走廊建设省级专项资金;这次“两会”期间江苏代表团又专门提出了将江淮生态大走廊建设纳入国家生态文明建设规划的议案。应该说,建设江淮生态大走廊,是江苏贯彻落实2014年习总书记视察时要求构筑江苏“自然环境之美、景观风貌之美、文化特色之美、城乡协调之美”交相辉映“环境美”现实模样的具体举措,同时,这也是立足江苏实际推进“两聚一高”(聚力创新,聚焦富民,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进处于工业化中后期起始阶段、占江苏面积60%的江淮生态大走廊沿线苏中苏北城市绿色发展的实践探索,着力通过生态大走廊建设,坚定不移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引领推进经济发展方式的绿色转型,从根本上改变发展、污染、治理的老路,走出一条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相伴同行的路径,既让群众的“口袋”鼓起来,又让身边的“生态”好起来,某种意义上这在全国范围都具有重要的示范引领作用。
扬州在实践:指的是我们率先启动大走廊核心板块“七河八岛”先导区建设。超前谋划做“加法”:以人大决议“立法”形式设立“四控一禁”(严控廊道宽度、建筑高度、开发强度和污染排放,禁止违法建设),将“七河八岛”空间划分为禁止建设区、限制建设区和适宜建设区三类区;借鉴前海新区模式,编制“1+6+11”综合规划,划定60%以上土地为生态开敞区。坚定不移做“减法”:近年来已直接投入2.3亿元,全部关闭搬迁沿河39家船厂、砂石场,搬迁后腾让滨水空间1100亩,并对腾让后空间整体策划,发展生态旅游、文化创意产业。聚焦重点做“除法”:重点针对1200亩万福片区,通过“拆整搬建”,完成环境整治40万平方米,引进一批生态旅游项目,彻底改变了积存40年的“脏乱差”面貌。乘势而上做“乘法”:建设了各类生态公园近200万平方米;依托生态资源,发展绿色产业,万科深潜水上运动基地、亚布力中国企业家分论坛、游艇俱乐部、音乐俱乐部等一批项目成功落地。应该说,抓好江淮生态大走廊建设,既是有要求、有需求,也是有基础、有优势,更是有前景、有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