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连锁经营协会今年提出“重构零售版图”的概念,反映出主流意见对行业趋势的把握。在此背景之下,记者专访了中国连锁经营协会秘书长裴亮。
我们希望这篇文章从以下几个角度给读者带来一些启发:行业巨变,我们该坚守什么、舍弃什么?应对寒冬,我们信心何来,如何突破?消费升级,我们以什么样的姿态去应对?
关于“关店潮” 规模经营优势不会改变,传统零售业需要补课
梅西百货计划关店100家,深圳新一佳被爆资金链告急,不少类似大企业在“关店潮”中节节败退。相比之下,一些中小型企业呈现较好的发展态势。这似乎说明零售的规模效应不再奏效,小而美成为主流。但在裴亮看来,“零售业的基本规律——规模经营优势不会因为市场的阶段性变化而改变。”
Q:今年零售企业的日子似乎比往年还要难过,有不少我们熟悉的企业在不断倒下,你如何看待这个现象?
裴亮:中国零售业的发展水平远未满足消费者需求,这意味一个具有增长空间的机会点尚未被充分挖掘,而“关店潮”说明零售业正在“补课”。由于中国零售商由传统零售业进入现代零售业是高速发展的二十年,他们将发展重心放在了追求速度和规模上。这就导致此前的规模优势到了增速放缓、市场饱和阶段,零售商要保持高速发展变得更加困难。
Q:所以不少我们认为的大企业在今年频频关店,但是一些中小型企业却呈现出良性发展,这能否说明中小型企业在未来十年会成为“突围黑马”?
裴亮:大企业频遇”关店潮“是因为店铺运营没有在快速扩张中同比提升,而传统的中小型零售商多数走区域性战略,规模相对较小。因此在同一区域中,区域零售商的竞争优势反而强于连锁零售巨头。但规模经营的优势——这个零售业的基本规律不会因为市场的阶段性变化或者互联网的影响而发生根本性变化。所以规模化经营依然是零售格局的主要推动因素,即“集约化发展”。
Q:你对零售业的前景还是抱着比较乐观的态度,能否跟我们谈谈你的判断依据?
裴亮:我对于零售业前景的判断主要体现在宏观经济,市场需求端和零售供应端三方面。
第一是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长情况来看,虽然从2009年起,我国的GDP增速放缓,但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持续增长,在2015年达到了30.1万亿元,同比增长10.7%。说明我国国民的消费能力实际上稳健增长,整个市场的需求端也呈现出平稳增长态势。
第二就是上面提到的需求端,重点看消费市场结构特点变化,这意味着市场新机会出现。首先是贫富差距不断拉大,消费升级只反映了一部分,实际上“屌丝经济”与之并存。
最后从供应端来看,主要的不利因素是供应过剩,并且在短期内难以扭转。中国连锁经营协会与世邦魏理仕做的调查显示,未来三年全国17个重点城市的商业地产供应量还要增长50%,这将会造成实体商业的过度竞争和分流。
关于“新版图” 大卖场与社区店相互融合的复合业态将成主流
曾经在零售业前二十年占据主导地位的大卖场业态日渐式微,与之相比,社区商业逐渐成为行业新宠,这些变化都指向“重构零售版图”。但裴亮却说“最大胆的推测是,未来十年主流零售业态也许是2.0的升级版大卖场与社区商业相融合的复合业态。”
Q:我们今年中国全零售大会的主题是“重构零售新版图”,你认为应该如何理解这个新版图?
裴亮:重构零售新版图,首先是指“业态重构”,比较典型的例子就是大型综合超市。大卖场在过去十几年都是市场老大。但已然不适应目前消费者要求品质、便利等消费偏好和市场竞争新格局。因此传统意义上的大卖场必然会退出历史舞台,它或许会以全新颠覆的2.0版本归来,也许会出现全新的零售业业态组合,这就是业态重构。
其次是跨界融合将成为趋势,跨界融合从外延意义上讲是指各个传统业态聚集在一起如何合作,从内涵上来讲就是一个零售商如何从自身实现全渠道。
Q:您也提到了目前被“唱衰”的大卖场业态,那么您认为所谓的2.0升级版大卖场应该是怎样的?
裴亮:此前大卖场的重要优势是一站式购齐,但在电商的冲击下早已不复存在。因为大卖场的SKU数最多为几万个,可电商甚至会达到几百万之多。所以从这一角度来讲,电商已经完全替代了大卖场。
因此大卖场业态必须重构,业态特征应该会有根本性变化。比如在商品配置,调整经营品类与服务方式等方面,要知道以前的传统大卖场服务不足的。现在由于移动互联技术的发展,尤其是大数据技术的应用,让零售商有了精准定位客群需求的能力。所以未来的2.0升级版大卖场必然需要在标准化的管理方式中嵌入更多的个性化设计。
具体的经营方式会更趋于多元化,或者说未来的零售业态将不能够简单的根据“商品构成”或者“商圈属性”来判定,比如无印良品的业态在标准的业态分类中虽然很难找到对标标准,但不能否认它的成功之处。
Q: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将成立社区商业委员会,一些社区店零售商说,这代表行业主流意见对社区商业的认可,你认为社区商业是否会成为未来零售业的主力业态?
裴亮:虽然社区商业被公认为零售业最大的全新机会点,但做的成功,做出规模的商家很少。社区商业与大卖场应该是一增一减、一个调整一个强化的关系,这也是未来零售业的重中之重。
关于未来主力业态最大胆的推测,可能是2.0的升级版大卖场和社区超市会相互融合成一种“解决消费者食品和日用品的需求和便利需求”为主要核心价值的业态。因为互联网时代下生活超市里的食品,特别是生鲜食品,其实是电商不具备任何优势的商品品类。
关于线上线下融合 自有商品成为制胜核心
线上线下博弈是近年来零售业持续火热的话题。比如阿里投资的盒马鲜生、三只松鼠、当当网等电商企业或者有电商背景的实体涉足线下门店。而近期沃尔玛增持京东股份至10.8%的事件,也似乎发出了实体店反攻电商的信号。可以说线上线下走向融合已经成为必然,但在融合过程中应该如何操作却成为零售业新议题。
Q:你怎样看待线上线下走向融合这一趋势,您认为实体店应该如何做?
裴亮:实体店做线上是必然趋势,但具体方式应该有所斟酌。如果零售商缺乏自有商品,那么线上业务应该注重服务而不是做销售,即形成为实体店打配合的模式。如果零售商拥有商品,那么涉足线上就应该做到同价,同库存,同服务,成为与实体店并驾齐驱的零售双渠道。
也就是说实体店做线上应该形成两种方向,一是以服务为主导,二是以全渠道为主导。值得注意的是,平台化应该被摒弃。因为平台化格局早已形成,阿里巴巴、京东和几家垂直电商几乎瓜分了平台化电商所有的市场份额。
Q:你如何看线上企业做线下的现象呢,他们的优劣势分别是什么?
裴亮:电商涉足线下,虽然有三只松鼠开设实体店,当当网梅溪新天地体验店等案例。但从投资规模来讲,不能称之为现象。我认为线上平台开线下店容易被放大,将个案谈成一个趋势。并且此前已有多家电商开线下店,主要解决消费者体验问题。所以这其实是一个常规做法。
应该说线上下一步大规模涉足线下更多是投资行为,并不会对零售业格局产生影响。因为线下总体已经饱和,所以电商开线下店不应该被倡导。
线上线下应该选择合作,比如阿里巴巴投资肯德基,银泰等案例。所以从业务协同到资本融合可能是未来线上融合线下的主要方式。电商没有能力做线下,还是需要实体店从业者操作。
Q:网络上不时流行这样的文章,言下之意就是实体店必将崛起。你如何看待实体店的未来?它与线上将形成什么样的格局?
裴亮:我认为“实体店反攻电商”是一个伪命题,因为一直是电商在破坏市场的游戏规则,比如大额倾销式补贴,避税等破坏,所以只能期望电商加强规范运转。目前国家对于电商避税、价格等问题,不断研究出台相关政策,实际上就是让电商和实体店在共同规则下公平竞争。所以“全零售大会”也会有发声渠道,代表零售业对于公平竞争环境提出呼吁。
(文章来源:第三只眼看零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