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网/中国扶贫在线讯(方青) 2016年10月17日是第24个国际消除贫困日,也是中国第三个“扶贫日”。减贫是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中国为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的全球减贫贡献了70%的力量,中国是如何做到的呢?
世界银行中国局局长郝福满接受记者专访时认为,中国减贫成功最主要的因素是经济增长。在过去的35年里,中国的总体增长率一直很高,年均在9%以上。这意味着许多人能找到新工作、更好的工作、更有成效的工作,从而摆脱贫困。这是经济体制改革带来的成效,改革从农业开始,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非常重要。那时候大部分人口住在农村,大部分人口以农业为生,大部分贫困人口也在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提高了农业生产率,极大地推动了减贫事业的发展。后来又开展了城市改革,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最后加入世贸组织。中国快速开放和城镇化,成为全球制造业中心,这意味着许多人从农村转移到城市。在改革初期,城市人口比例不到20%,现在这个比例超过了55%。人们找到更有成效的工作,从农业转移到制造业和服务业,从而提高了收入,赚到更多的钱。政策也是一个重要因素。首先是人口能够迁移,教育政策对于人口能否迁移也很重要。其次,中国修建了大量基础设施,这意味着城市可以发展,容纳这些人口,容纳内外资企业,创造必要的就业机会。第三,私营企业而不是国有企业日益成为经济制度的推动力。私营企业更灵活,增加了许多就业机会, 尤其是在服务业和制造业中。这些都是改革的非常重要的因素。
中国的经验能否移植到其他国家?仿效中国的做法就能发展和减贫吗?郝福满认为并没有那么简单。他说,“其他国家在学习中国的减贫经验时,要认识到中国有自己的发展道路、自己的历史、特殊的国情。”
他指出,中国发展进程中的一些因素是非常重要的。
首先,从农业入手,这一点很重要。其他国家的大部分贫困人口也是在农村和从事农业,有些国家面临着和中国类似的问题。强化农民的财产权益,这正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所做的,实际上赋予农民更多的土地所有权,人们会在土地上投入得更多,干活更努力,这样就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第二,投资于人,确保人们有能力从改革带来的经济增长中获益,或者说人们可以从事比以前更现代化的工作。这是改革的一项重要因素,中国做得很出色,其他国家也可以学习。
第三,基础设施建设,这样就能在农业经济的基础上发展现代化经济,创造更有价值和创造力的就业机会,助力人民脱贫。
第四,中国成功地采取了有针对性的精准的扶贫措施。国务院扶贫办是一个了不起的机构,世界银行和扶贫办合作了多年。这个机构的存在表明了对贫困问题的重视。他们制定了精准的扶贫规划,并随着时间推移不断调整,先是瞄准贫困地区,然后逐渐转向瞄准贫困人口,帮助那些未能从总体增长中获益的人口脱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