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6年9月27日上午,陕西西安,主题为《搭建“一带一路”民心相通的桥梁》的“一带一路”国际研讨会媒体分论坛举行。图为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副总裁李富根发表讲话。中国网记者伦晓璇 摄
中国网/中国发展门户网9月29日讯 9月26日-27日,“一带一路”国际研讨会在陕西西安举行,会议采取“1+3”创新研讨会模式,300余名中外企业家、学者、媒体人共聚大会发表观点、深入交流。三个分论坛后分别发布了《媒体共识》、《企业合作协议》、《智库宣言》。在媒体分论坛上,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副总裁李富根进行了题为《共商、共建、共享——谱写“一带一路”媒体合作新篇章》的发言,以下是发言全文:
正如大家达成共识的那样,民心相通是其他四通的前提和基础。在民心相通这方面,媒体的作用是前提。媒体有了责任,也意味着迎来了发展机遇。下面我围绕着传播的责任和发展的机遇,说三点想法,与大家分享。
一是讲好丝路故事,共商发展大计。
互联网可以依托文字、图片方式传播。在“一带一路”的建设中,网络媒体应该首当其冲,成为战略构想的传播者、舆论的引导者。我们在去年举办了活动,以陕西西安为立足点,向全国宣传我们的声音。话题覆盖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领域,力求为“一带一路”重大事件做出深入分析,成为信息交流的重要窗口。长久以来,文化的差异玻璃墙已经根深蒂固,我们即便讲“一带一路”故事,还是习惯自说自话。我们需要同丝路国家媒体相互学习,使用对象国习惯的话语体系,促进“一带一路”沿线各国的交流,加深彼此理解,让整个国际社会接受,让他们在一点一滴中感受丝路文化。
二是开展线下交流,共建媒介融通之路。
谈到相互学习、加强合作,走出去和请进来是必不可少的,要真正坐下来。近年来,中外媒体间的交流已经从传统的政府主办,逐渐走向多元化。学术单位、媒体都成为学术整体,形成了沙龙等一系列对话机制。中国网近年来特别重视媒体交往,先后接待了多个国家的新闻界代表团,人数100人,就双方的业务、报道、模式进行了交流,交换了意见,开拓的眼界。我们在交流方式和合作内容的广度和深度上需要提升。我们可以互派媒体工作人员去培训,举办中外媒体研讨交流工作会。了解彼此的想法,有助于增进理解和互信。
三是把握发展机遇,共享媒体转型机遇。
眼下适逢媒体转型和新媒体建设之时,这其中虽然充满了未知和挑战,但对于促进媒体间人员信息技术与文化的交流共享,都是极好的时间和机遇。我们希望能与沿线国家在合作共享新闻报道资源上有所突破,尤其是适合新媒体传播的内容。去年5月,中国网策划了英文评论短视频节目《中国三分钟》。这个节目是为了适合海外社交媒体的传播规律诞生的,围绕国际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多个领域展开评论,形成一个给境外受众完整的中国形象,目前已经制作了64期。如果能将这类活动更多融入当地元素,势必更加耳目一新。其他国家也可以到中国来,展示丝路文化的短视频,一定能起到更多的实质效果。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