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式大学的举办与知识分子转型以及中国革命的发生

发布时间: 2016-03-29 11:11:26  |  来源: 中国发展门户网  |  作者: 陈锋  |  责任编辑: 王振红
关键词: 知识分子,知识分子转型

——纪念交通大学120周年华诞

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革命之后,晚清王朝切身感受到统治危机。作为一种自救反应,洋务派崛起,揭纛自强运动。其中一些地方大员和绅商,秉持“自强首在储才,储才必先兴学”信念,掀起了举办西式学堂学校潮流,中国近代化的大学即由此发源。1893年,湖广总督张之洞奏请清政府在武汉创办自强学堂。1895年,天津海关道盛宣怀创建天津北洋西学学堂,后命名为国立北洋大学。1896年,接任铁路总公司督办的盛宣怀在上海创办了交通大学的前身——南洋公学。1898年,清政府建立京师大学堂,既作为国家最高学府,也充当国家最高教育行政机关。这些西式大学的创立,标志着中国现代化教育的崛起,由此培养了中国自生的新式知识分子,加上归国留学生,带动了中国文化人的转型。

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可以追溯到周代的“术士”,孔子称之“士志于道”。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在《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一书中提出,在世界文化史上有一个“哲学突破”的“中轴时代”。对应来说,大约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出现了哲学突破景象,诸子百家鸣“道”践行,中国古代特有的文化人(即“士”)阶层诞生了。历经两千年,到了十九世纪后期,从鸦片战争开始,伴随西方企图对中国殖民进程深入,西方现代文化全面进入中国,撼动了中国传统价值系统的基础。洋务运动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戊戌变法废除科举制度,中国士人在中国文化转型同时,向西方文化意义的“知识分子”转型。交通大学等一批大学的创立,无疑对此起了重要的历史助动和推动作用。

从文化成分上看,中国传统价值系统源于儒学伦理,儒学是中国传统文化核心,汉朝以后虽有外来佛学和新兴道教成为重要成分,但它们并未占有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因而,中国读书人的转型,又是建立在对儒学的批判和学习西方现代科学文化基础上的。西方的强势入侵,引起了中国文化人对主流传统文化的质疑和批判,于是把目光和学习精力投向西方科学技术文化。相形之下,到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汉语中出现了“知识分子”和“知识阶级”的表述。1919年,李大钊发表《青年与农村》一文,提出“要想把现代的新文明,从根底输到社会里面,非把知识阶级与劳工阶级打成一片不可。”1928年,夏丏尊在《知识阶级的革命》一文指出,所谓知识阶级者,是曾受相当教育,较一般俗人有学识趣味与一艺之长的人们。学校的教员、牧师、画家、医师、新闻记者、公署职员、文士、工场技师,都属于这类人物。1936年版《辞海》解释“知识阶级”一词说,知识分子有广狭二义,广义指一般受教育者,狭义指受有高等教育、以知识为生活手段之人,即劳心之劳动阶级,如教员、律师、医生等属之。

近代以来知识分子比较古代中国之“士”,具有明显不同的特点和社会属性。科举取士是体制内选官制度,产生的是“卫道士”,进一步强化体制和政局的合法性建构。新式教育就不同了。1902年9月2日,清廷上谕“著即自丙午科为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其以前之举、贡、生员分别量予出路,及其余各条,均著照所请办理。”这样的惊天之举,社会反响是巨大的。晋中太原县举人刘大鹏在1905年10月15日的日记里写道,“下诏停止科考,士心涣散,有子弟者皆不作读书想,别图他业,以使子弟为之,世变至此,殊可畏惧。”11月3日,他又写道,“科考一停,同人及失馆者纷如,谋生无路,奈之何哉!”与之相对照,新学校里的毕业生在新知识新思维武装下,在世界大势、民族兴亡的感召下,生成了强劲的“反体制冲动”,“革命排满,信口谰言”,“言人之所不敢言,与人之所不忍言”,在统治者看来,简直“邪说朋兴,是非倒置,而大防隳矣。”据称,这些新式学人,“于古昔圣贤豪杰不能举一二,而崇拜洪秀全、杨秀清,荣之为汉族之英雄。于西洲政治典章未尝窥其崖略,而推崇克伦威尔、丹东,视之为革命之鼻祖,久已习非成是,竟为倒行逆施。故此数年中,谋逆之为,兵变之事时有所见,时有所闻。事败伏诛者累累相望,而此响彼应,奔走呼号,谓为汉族复仇,代为国民流血,天职所在,义当如此。患根遍布,随地萌生。”也就是说,新式知识分子具有士人所不具备的斗争性和革命性,以至于在中国近现代化和民族民主革命中起到了先锋和桥梁作用。

在中国古代,“子弟读书,家塾有父兄之督责,师长之教训,故能一心向学,固有进益”,这些士人自然与父兄所属阶层高度同质。新学使得学童从家庭和传统中获得了双重解放,尽管仍然肩负家庭厚望,但士绅惯习的影响已经式微,同辈群体的影响至大,相对容易形成心理共同体而结社成革命党,从“坐而言”到“起而行”,既包含着对“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传统士大夫精神的赓续,也是民族与时俱进觉醒的先声。

晚清重臣张之洞在《劝学篇》中曾指出,“世运之明晦,人才之盛衰,其表在政,其里在学。”一代新学之人出现后,“藉思想文化解决社会根本问题”,“吾曹不出如苍生何!”正如学者殷海光所说,近代百余年中,中国文化人起而应变西方势力的冲击,把握时代的脉搏,对新知识的灌输、新思想的介绍、新观念的启迪与新制度的推行,在各个时代都表现了罕见的热忱和高度的锐气,从而扮演着新时代催生者的重要角色。

由于传统的激励和时代的呼唤,“对国家、社会、伦理的责任感,在在都难使中国知识分子与现实政治绝缘”。中国新式知识分子有的致力于“为知识而知识”的学术,是中国近现代科学文化和教育事业的担当者;另一方面,相当多数直接投身社会改造运动,“当大众社会的燃灯者和拓荒人”。新式知识分子挥洒浓厚的淑世精神,都成为拉动中国近现代历史前进的火车头。从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到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先进知识分子都发挥了主导者作用。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与中国实际结合,中国共产党的创立,也都是中国共产主义知识分子为之。从建党大业来看,如果论及领袖者出身,中国共产党最初可谓知识分子的党。据历史记载,中共一大成立时全国党员仅有两名失业工人,其余都是文化人。当时有一种知识分子建党主张,即首先把知识分子组织好,施以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教育,等候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知识分子中有了普遍的影响,然后由这些知识分子去教育工人,组织工人,开展革命斗争。正是按照列宁建党学说指导启发,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大批革命知识分子入党,实现无产阶级化,从此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领导推进了使中国面貌“焕然一新”的中国革命。(作者:陈锋 文化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