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5年11月,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上,习近平提出,要“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G20峰会、APEC会议上,习近平则将“重视供给端和需求端协同发力”作为世界经济的“药方”;同期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同样强调,要“培育形成新供给新动力扩大内需”。
从那时起,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开始成为一个高频词。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什么
据不完全统计,习近平至少在十余个场合提到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省部级干部专题研讨班、中央政治局会议、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政府工作报告、领导人调研考察等多个场合,这个词也高频出现。
那么,究竟什么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显然,与“供给侧”对应的就是“需求侧”。在传统的需求管理思路中,拉动经济增长的方式主要是加大投资、刺激消费和拉动出口;而从供给侧来看,则认为经济增长的动力在于在供给和生产端做文章,通过解放生产力、提升产业竞争力来“提质增效”。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并非应急之举,而是应对深层结构性矛盾的长久药方。用习近平的话说,推进结构性改革特别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十三五”的一个发展战略重点。
解决结构性矛盾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关键词有两个:一是供给侧,二是结构性。从供给侧看,中国目前的供给,面临着产能过剩、效率低下、档次不高、竞争力不强等问题。
3月13日,商务部部长高虎城在接受采访时表示,随着中国中高收入阶层的形成,个性化、品牌化、差异化的消费需求越来越强烈。2015年,中国人在境外消费刷卡达到900亿元,这些消费大多花在高档产品、医疗、教育等方面。
是中国生产不出来这些产品吗?这其中有能力问题,也有思路原因。作为制造业大国,中国在一些引领世界的新兴产业、尖端科技方面有所欠缺;在思路方面,以往大多是一窝蜂式的排浪式发展,造就了今天如煤炭、钢铁等领域的严重过剩,同时生产资源和产品分布不均衡,在中西部、农村及基础公益等领域则存在巨大欠缺。
这就是当前中国经济存在的最深层的结构性矛盾。要解决这种矛盾,需要在供给侧和需求侧同时发力。
习近平指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落实好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要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从生产领域加强优质供给,减少无效供给,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使供给体系更好适应需求结构变化。
五大政策支柱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2016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在五个层面做文章: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
3月8日,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湖南代表团审议时,习近平指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一场硬仗。要把握好“加法”和“减法”、当前和长远、力度和节奏、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具体怎么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指出,要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相互配合的五大政策支柱:宏观政策要稳,就是要为结构性改革营造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产业政策要准,就是要准确定位结构性改革方向;微观政策要活,就是要完善市场环境、激发企业活力和消费者潜力;改革政策要实,就是要加大力度推动改革落地;社会政策要托底,就是要守住民生底线。
今年1月,在重庆调研时,习近平说,要加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力度,重点是促进产能过剩有效化解,促进产业优化重组,降低企业成本,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增加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益,更好满足人民需要,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实现整体跃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