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年七、八月份,是波兰度假的黄金季节。这一天,我们几位好友结伴而行,在参观了波兰古都克拉科夫后,驱车前往波兰最南端的山城、旅游胜地和音乐圣地扎克帕内(Zakopane)旅行度假,拜谒波兰现代音乐之父卡罗尔•希曼诺夫斯基(Szymanowski•Karol)(1882.10.6—1937.3.29)的故居。
扎克帕内位于欧洲中部著名的喀尔巴阡山脉塔特拉山麓。早有耳闻,塔特拉山脉多高山湖泊和悬谷,谷下有谷,峰上有峰,景致秀丽。进入山区,只见山势雄伟、连绵起伏、峰峦叠嶂、悬崖陡峭、丘壑纵横。我们沿着丛山峻岭中崎岖的山路蜿蜒而上,驶向传说中与大海相连的高山湖泊“海眼”。
关于这个名为“海眼”的高山湖泊,当地有一段美丽的民间传说:古时候,一位商人的货船在亚德里亚海遇难,满船的珠宝沉落海底。
几个月后,人间奇迹发生了。大难不死的商人回到波兰,却在这个高山湖泊旁,找到了散落在海里的珠宝。于是波兰先人认为,在深深的湖底,这座高山湖泊同亚德里亚海一脉相连,将其称为“海眼”,即“大海之明眸”。
扎科帕内依偎在波兰塔特拉山脉的山麓中,是波兰最著名的度假胜地之一,也是波兰最南部城市,属新松奇省,位于海拔七百五十米的高原上,在古都克拉科夫市向南85公里处,是波兰最高的山城,周围林木葱郁、葳蕤,多温泉。
扎克帕内也被称为波兰的“冬季之都”。这里有大自然的赏赐,皑皑的白雪,还有滑雪场、滑雪跳台、登山缆车,一应俱全,是波兰最大的冬季体育运动和登山活动中心,其现代化程度可与瑞士的达沃思媲美。
城市多次主办过大型体育赛事,在二十世纪初,这里曾举行了首场国际职业跳台滑雪赛、冬季大学生运动会,以及世界古典滑雪冠军赛。
我们此行的目的地是“海眼”和希曼诺夫斯基的山区别墅故居。我驾驶着轿车,在塔特拉群山的林海中穿行,在弯弯曲曲的山路上颠簸,在蜿蜒的山路上疾驰。
我们的心早已如脱缰的野马,飞奔到传说中那片清澈见底,微波荡漾的高山湖泊。在离“海眼”还有十几公里的转弯处,看到狭窄的公路上早已排成长蛇般的车队,停在原地一动不动,望不到尽头。
我想,大概前面发生了什么故障,于是调转方向,朝另一个山村驶去。心中的失落感还未退尽,车子经过一座座云杉、松柏环绕、风景秀丽如画的村镇。
波兰的多云天气几乎要占到一年中的三百天左右。在山区行走,仿佛可以触摸到低矮的云层。云朵在碧蓝的天空中翻滚着,气势磅礴,聚集后又缓缓地舒展开来。和煦的太阳为变换多端的云朵镶嵌上闪亮的金边。有时云层不厚,阳光从云层的缝隙间透射出来,为充满传奇的山区更添加了一抹神秘的色彩。
附近的村镇是农夫和牧羊人世代生活的地方。相传早年间,当地牧师鼓励农夫和牧羊人因地制宜,利用松木制造“有灵气”的建筑。于是,各种木屋甚至木教堂应运而生。绝非单调简陋的木房子,而是以金字塔形的平衡结构配以经纬,搭建出造型奇巧、风格迥异的森林木屋,还有二十世纪初建成的木造小教堂,上面雕刻着各种花卉植物图案,很是精致。
扎克帕内的房屋百分之八十是木制结构的。有的已历经百年沧桑。走进木屋,日常生活用品,墙上挂的饰物,到处都是木制品。扎克帕内的木制工艺品质朴粗犷而颇具美感。
随着路标,在一片云杉、松柏环绕、优雅迷人的绿地中,我们找到了一幢木质结构、屋顶铺满黑灰色水泥瓦的两层木屋。在略显斑驳、古色古香的松木墙和窗棂上,爬满了常青藤。院落中,各色蔷薇花和低矮的灌木丛,簇拥着空无一人的木舍。这里便是波兰音乐大师希曼诺夫斯基故居博物馆:阿特马别墅。
卡罗尔•希曼诺夫斯基出生在波兰一个贵族家庭,自幼收到父母的熏陶和影响,孩提时代因腿部受伤落下终生的足疾。但这并未影响他对音乐艺术的探索和大胆创新。波兰民族受到外族列强瓜分的历史境遇,为他幼小的心灵植入了强烈的爱国情愫。
在他短暂的一生中,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流传至今的经典音乐作品。他受到肖邦的爱国主义思想启示,致力于研究祖国的音乐,尤其是塔特拉山里人的歌舞,创作出许多具有现代浪漫主义色彩的、内容丰富和带异国风味的歌舞剧、交响乐曲、小提琴和钢琴协奏曲,以及大量歌曲。
从1922年开始,希曼诺夫斯基便频繁往来于华沙和塔特拉山区的扎科帕内之间,山区别墅舒适宜人的环境令他非常愉快。每逢希曼诺夫斯基居住此地时,这里都会成为诸多艺术家、作家、音乐家们拜访和聚会的中心,其中包括名噪世界乐坛的钢琴大师鲁宾斯坦、还有波兰著名作家、诗人伊瓦什凯维奇等。
我还记得,在中学时代,便曾欣赏过鲁宾斯坦充满激情演奏的肖邦名曲《英雄》,阅读过伊瓦什凯维奇的散文名篇《草莓》,聆听过饮誉世界乐坛的音乐大师希曼诺夫斯基钢琴曲《玛祖卡》。正可谓“往事如烟”。
在村镇的十字街头,我们刚把车停在道边。只见一队身穿民族盛装的村民们,骑着俊朗的高头大马,乘着斯拉夫民族特有的四轮马车,披红带绿,兴高采烈地演奏着欢快的波兰“马祖卡”舞曲,喜气洋洋,眉飞色舞,向我们缓缓驶来。
为首的是一位粗犷、彪悍的中年男子。他身着镶有绿边和植物纹饰的白毡披肩、脖系红领带、头带黑毡帽,气宇轩昂,骑着一匹扬首翘尾的白骢马,耀武扬威、趾高气昂;
第二排是四位身着素衣的小伙子,系着红领带和花环,哼唱着青春的赞歌,神情抖擞,紧随其后;
青春少女们驾驭着青骝马,一个个玉貌花容,仪态万方。她们身穿颇具民族特色、各式带有花草纹饰的坎肩和飘逸的长裙,流露着略带羞涩的笑容,跟随在男青年的身后;
八架四轮马车载着“村民乐队”,缓缓驶来。乐手们有的头戴花环,有的头戴黑礼帽,演奏着手中的乐器;山村的儿童和老人也加入到这支欢快的队伍中,向我们这些路边的外乡人频频招手,以示欢迎。
其中一个戴眼镜的小男孩,举起手中的相机与我“对摄”。在欢庆的队伍中,最为抢眼的是身着盛装的民间演奏家,有拉手风琴的、吹萨克斯管和风笛的,还有拉提琴、吹铜管号和鼓手。演奏水平还在其次,他们每个人头戴波兰民族很有特色的红色帽子。在帽子上配饰着孔雀尾羽,尾羽上那些眼斑反射着耀眼的光彩,犹如一把把碧纱宫扇,成为这支队伍中一抹亮丽的风景线。
历史悠久的波兰人民能歌善舞,民间歌舞的形式丰富多彩,风格浓郁。“玛祖卡”是性格舞中一个最具有民族民间舞特点的舞曲。“玛祖卡”的音乐节奏为三拍,节奏鲜明;舞步豪迈潇洒、气质高贵典雅、情绪活泼热烈。
此时,街旁不知不觉间,早已拥满了前来观看的人群。我发现,人群中最多的还是波兰人。受到“盛装表演”乐队奏出的“玛祖卡”舞曲热烈气氛的感染,纷纷随着舞曲在街边翩翩起舞,好不热闹。
记得,在柴可夫斯基创作的芭蕾舞剧《天鹅湖》中,母后为王子选新娘的第三幕里,就有波兰的来宾为王子献上的一段精彩“玛祖卡”舞。八对男女舞者,合着三拍子的轻快“玛祖卡”舞曲,在领舞的带领下,做着各种花样、变化着各种舞步。
男演员身着民族军服,以稳健的阅兵步伐,展示着男性高傲、帅气的风度;女演员则穿着华丽的民族服装,踏着飘逸的轻跑步,展示着女性柔美的身姿;整个舞蹈充斥着异国情调的华彩气息,令人眩目。
望着眼前村民们的“盛装表演”,不禁使我联想起波兰“现代音乐奠基人”、与肖邦齐名的天才音乐家希曼诺夫斯基。(作者:丁海嘉 原波兰文化参赞、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外宣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