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央广网北京12月30日消息(记者张棉棉)据中国之声《全国新闻联播》报道,国家发改委今天(30日)表示,根据《京津冀协同发展生态环境保护规划》,针对京津冀地区复杂多样的地形地貌以及生态资源分配不均等问题,明确生态保护和修复分阶段建设目标:到2020年,京津冀地区PM2.5浓度比2013年下降40%左右。
京津冀三省(市)区域土地总面积21.6万平方公里,属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国家发改委农经司副司长方言介绍,京津冀地区虽然面积不大,但涵盖了海洋、平原和草地等多种地形,区域内北部靠近蒙古高原,气候干燥,在春季易成为沙尘暴的策源地,南部是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地下水超采严重,东部的渤海湾,滨海湿地严重萎缩,自然岸线大幅减少,海洋生态环保问题日益突出。
京津冀地区主要面临的问题包括,第一是生态资源分配不均,主要是城市林地相对来讲分布不足;同时,生态用水较少,第三,生态质量不高,包括林木的蓄积量都低于全国水平,另外,坝上和一些草原退化较为严重,还有北京也受到沙尘暴的影响,每年两到三次。
因此,《京津冀协同发展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明确了生态保护和修复分阶段建设目标。其中,京津冀地区PM2.5年均浓度到2017年应控制在73微克/立方米左右,到2020年控制在64微克/立方米左右。
国家发改委环资司副巡视员赵鹏高说,根据《规划》,京津冀地区部分环保目标较“大气十条”、“水十条”确定的目标将有所提前,到2017年,京津冀区域力争超额完成国家确定的大气、水、土壤防治目标;到2020年,区域城乡环境基础设施体系基本完善,PM2.5浓度比2013年下降40%左右,丧失使用功能的水体断面比例下降16个百分点左右,地级及以上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控制在10%以内,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达标率达到73%,基本实现地下水采补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