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央视网消息(新闻联播):一只水桶能装多少水,要看它最短的那块木板。这个“木桶效应”的经济学原理告诉我们,最薄弱的环节决定着国民经济的整体质量水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十三五’规划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规划,必须紧紧扭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存在的短板,在补齐短板上多用力。”2016年,我们要如何找准短板,精准发力?《突破结构之困 新常态下怎么干》系列报道今天播出《补短板 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
2015年已经进入倒计时,今年也是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的收官之年,前不久联合国发展峰会发布的一项评估报告显示:中国成为全球首个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中贫困人口减半的国家,对世界的减贫贡献超过70%。即使取得了如此骄人的成就,中国的贫困体依然是木桶里面最短的那块板子。
2020年我国要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平均每年要让1000万人口脱贫,补齐短板的困难依旧不小。两条曲线反映出了脱贫攻坚的难点:一边是扶贫资金投入越来越多,2010年到2014年,4年几乎翻了一番。而投入翻番的同时,减贫人数却越来越少。
精准扶贫就是更加精准地去配置资源,根据每一个贫困人口,每一个贫困家庭的需要,缺什么补什么,实现一方水土养活一方人。
扩大有效供给,保持有效投资,补齐短板需要更加精准和有效,这个思路同样适用于我国经济领域存在的其他短板。
十二五期间,我国粮食生产成就喜人,连续3年稳定在12000亿斤以上。粮食产量上去了,但是质量和效益却亟待提高,不仅如此,我国的农业劳动生产率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47%。
找准病因,对症下药。刚刚结束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2016年我国农业工作将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上发力,将增加紧缺农产品的生产,提高农业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真正契合消费者的需要,形成结构合理、保障有力的农产品有效供给。
今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了一系列补短板的措施,包括支持企业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培育发展新产业、补齐软硬基础设施短板,尤其提出了要加大投资于人的力度。
“减有余而补不足”,完成中央部署的五大经济任务,就是要做好加减法,把好钢用在刀刃上,让资源配置到迫切需要补齐的“短板”中去,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整体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