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应对气候变化是人类共同的事业,需要采取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相互补充的战略,走绿色、低碳、可持续的发展道路。历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争论的焦点是:谁应减排多少温室气体,出多少钱?与以往不同的是,今年的气候变化巴黎大会,人们在面对全球气候治理这个共同的问题时,逐步趋向理性,开始全面系统地思考解决方案,在倡导减排的同时,目光也开始聚焦“增绿”。减排与“增绿”双管齐下,势必会加快推进气候变化改善的进程。
中国一直是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事业的积极参与者,此次巴黎气候大会上,中国的“增绿”行动,受到了联合国环境署、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组织等多家机构的高度认可。中国库布其沙漠的生态经济模式被联合国作为样本向全球推荐。联合国副秘书长沙姆沙德•阿赫塔尔说,“应对气候变化,中国不仅有雄心勃勃的计划,而且有实实在在的基层行动。中国库布其沙漠生态经济模式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应对气候变化,过去只关注减排,今后还须‘增绿’,加大气候适应性建设,特别是广袤沙漠变绿洲行动。”众所周知,减排是指节约能源降低废气排放,只要有足够的决心,对改善气候的影响显而易见。而“增绿”,对于改善气候环境,从何而言?
中国是世界上受荒漠化影响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近三分之一的土地荒漠化,荒漠化土地对气候变化的影响已经不容置疑。沙漠“增绿”不仅能有效减少土壤流失和防风固沙,还增强土壤固碳能力,有效调节微气候。有关机构测算,每修复5亿公顷的退化土地,就能吸收全球化石能源碳排放总量的1/3,树林每亩/每天吸收二氧化碳67公斤,释放氧气49公斤;每年吸收尘埃20-60吨;多蓄水20吨。目前,中国的26亿亩荒漠化土地中可以治理利用的大概有1/3,按照2020年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50%的目标,将会出现什么结果?
以库布其沙漠生态治理区为例,联合国环境署对该地区的评估报告显示,27年间,亿利资源集团绿化沙漠总面积超过6000平方公里,累计固碳量达1448.4万吨,降雨量从1988年的不足70毫米/年,增加到目前超过300毫米/年,生物种类增强了近10倍,沙尘暴基本消失。中国已经掌握世界领先的沙漠修复技术和以库布其模式为代表的创新商业模式。若此经验得到推广,将极大地提高荒漠化地区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
此外,“增绿”可以减轻雾霾。治理雾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能源结构的改变,能源生产与消费方式的改变,也需要为城市“增绿”,进而为天空“增蓝”。
2015年12月8日,北京首次启动雾霾红色预警信号,并采取了一系列应急措施,包括实施机动车单双号行驶,施工工地停止室外施工,中小学幼儿园停课等。当天,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表示,雾霾问题和气候变化问题同根同源。雾霾问题的严重性凸显治理环境和应对气候变化的紧迫性。根据北京市环境保护监测中心空气质量实时状况数据显示,12月9日12时,北京海淀区植物园PM2.5浓度为151微克/立方米,相距仅11公里的海淀万柳PM2.5浓度则达到221微克/立方米,而北京东南监测点PM2.5浓度高达366微克/立方米。经过长期监测数据显示,北京市植被覆盖率较高的密云、延庆等区域,PM2.5浓度明显低于市区,可以看出,除却地势、风向等因素,植被覆盖率与雾霾之间也存在密切关系。
减排,勿忘“增绿”。“增绿”,是为应对气候变化,减轻雾霾,打开了新的绿色通道。(魏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