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网12月4日讯 (记者 王芳)12月3日,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别代表解振华在巴黎气候大会中国角召开媒体吹风会,就目前大会谈判进展及中方立场进行简要介绍。他表示,谈判的总体进展缓慢,各方分歧较大。
针对目前的谈判情况,解振华谈到了四大主要分歧:法律约束力、各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力度、资金问题以及新协议与公约的关系。
各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力度问题,是本次气候大会争论的焦点之一。争论的关键在于围绕2摄氏度的长期目标,是强制性要求还是自愿提高力度?
截至目前,全球已有近180个国家向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秘书处提交国家自主贡献(INDC),但这不足以控制温度升高到2摄氏度。
对此,中方认为,应该对已经提交INDC的国家给予充分肯定,而且相信各国提交的INDC是根据自己的国情和自己的能力制定的。但是,中国支持定期对整体的各国贡献进行盘点,只有这样才能知道与长期目标的差距。
解振华称,盘点的过程是各国交流、学习的最佳实践。发达国家需要履行义务,给发展中国家不断地提供资金支持和技术转让,在盘点的过程中,建立一个激励机制。在这个基础上,各个国家再来自主决定是否要提高力度。
这是一种包容性比较强的机制,但还是要考虑各国的国情,要落实《公约》的要求和协议的要求,既要采取行动,又要给发展中国家提供保障性的支持,在这种情况下各国进一步提高力度。
“‘INDC 整体评估 激励机制 各国INDC’这种模式是我们所希望的,这种机制是非侵入性的、非惩罚性的、促进性的,来解决协议的长期有效性和不断地提高力度问题。”解振华说。
就这种模式,他与主要国家的代表团团长交换了意见,“有的国家已经接受了这种模式,有的国家仍觉得力度不够,需要有强制性的要求。最终,这个机制能否得到大家的认可,在文字的表述上也需要很讲究。”
比如,他谈到中法联合声明中的“盘点”一词,也是经过讨论最终决定的。“盘点”没有侵入性,包含总结性的含义。
中国外文局气候报道组 发自巴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