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网11月30日讯 11月30日至12月11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21次缔约方会议(世界气候大会)将于巴黎举行,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将出席大会开幕活动,并与有关国家领导人举行会晤,就双边关系、共同推进巴黎协议谈判进程等交换意见。中国理念和中国方案将会在未来全球经济治理架构形成过程中发挥引领作用,为解决全球气候变化问题做出中国贡献。各国媒体对此表示极大关注。
习近平抵巴黎出席全球气候大会,中国减排肩负国际重任
新加坡《联合早报》11月30日报道,在全球195个国家中,至少183个国家已提交了减排方案。作为全球第一大排放国,中国的减排方案最为关键。报道称,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29日赴法国参加联合国气候变化巴黎大会,与六年前在丹麦以失败告终的哥本哈根大会不同的是,中国此次贡献了宏伟的减排目标,肩负起大国应当的国际责任,为控制全球暖化送上了一席凉风:中国承诺在2030年之前达致三个目标,将单位国内生产总值(GDP)的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0%至65%、将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约20%和碳排放达到峰值并争取尽早达峰。目前在巴黎出席大会的胡敏称中国能够实现减排目标,信心一方面来自“绿色地毯发展”符合中国的自身利益,另一方面是中国政府一贯对国际承诺的落实非常认真。中国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何建坤分析了中国实现目标的几个要害,指出西方国家在达到二氧化碳排放峰值时,经济增速低于3%,而中国却必须在经济仍处于相对高的增速时就达峰,困难非常之大,中国不得不进行产业转型。他指出,高污染的煤炭产业和高耗能的钢铁、水泥等产业必须尽早达峰。为了能实现减排目标,除了要有政策导向,企业和社会公众也应自觉地广泛参与,开展低碳出行、低碳建筑等行动。
中国在联合国气候大会上塑造“绿色中国”,致力推进“美丽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
香港《明报》11月30日报道,法国首都巴黎再度成为世界瞩目的焦点,30日起在此开幕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则有望达成应对气候变化的历史性协议。国家主席习近平亲自出席并力推大会取得成果,以及正在塑造中的“绿色中国”,都为此次大会增添“中国元素”。报道称,“气候外交”近年成为中国外交战略中一个新的组成部分,今年以来中国的“气候外交”更是成为外交收获最丰盛的战场,这次气候大会如能达成协议,中国功不可没,不仅因过去10轮谈判中国作出积极推动,还因为今年以来中国以双边外交形式,在大国间和新兴国家间穿梭,以中欧、中美、中法、中印(印度)、中巴(巴西)气候变化的联合声明,以及与发展中国家的协调和沟通,为巴黎大会可能出现分歧提出了解决方案。中国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在“十三五”规划建议中提出要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来引领中国未来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为全球生态安全做出新贡献。中国透过“和平崛起”的进程,正在成为国际影响力的大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
中国在巴黎气候大会上努力与美国等共同控制全球变暖
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11月30日报道,在30日开幕的巴黎会议之前宣布的一系列措施中,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让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的努力中,同美国以及本次会议东道国法国站在一边。最主要的承诺是,中国的排放将在2030年前后达到峰值,这是150余个国家提交的自愿协议的关键要素。各方希望这些自愿协议将有助于巴黎会议就碳减排达成一项全球新协定。观察家们表示,中国的谈判代表此次在国内得到来自国有企业、公众等坚定支持。美国国务院国际能源事务协调专员、参与美中双边谈判的阿莫斯·霍克斯坦表示,中美两国政府已在能源领域真正进入了密切协作和合作的时代,这种格局在三、四年前是不存在的。报道称,就像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帮助中国调整经济结构、成为一个出口大国一样,北京方面认为在巴黎会议达成减排协议,将是推动中国效率低下、污染严重的产业现代化的一个契机。
中国政治意愿在气候变化国际峰会上显现
BBC中文网11月28日报道,气候变化国际峰会举行正值全球经济复苏乏力、新兴经济体努力谋求转型发展之际。作为全球最大温室气体排放国的中国和其所代表的新兴经济体备受关注,随着角色的变化,面对新一轮的气候变化多边谈判,中国的政治意愿不再欠缺。中国领导人习近平已多次走上前台,在多个国际国内重要场合就应对气候变化和加强环境保护做出承诺,但中国要完成来自国内雾霾与经济形势、技术与市场以及国际合作三方面的挑战。
中国发布气候报告显示环境形势严峻,显现对问题严重性有深刻认识,应对挑战做好准备
美国《纽约时报》中文网11月30日报道,在巴黎谈判召开、为气候变化制定新的国际协定之前,中国科技部发布最新的全球气候变暖科学评估报告:日益升高的海平面围困中国极为重要沿海经济区;降雨模式的剧变和冻土层的融化,给三峡大坝和西藏铁路这些巨大的基础设施成就蒙上了阴影;在喜马拉雅边境,冰川消退导致供水日益减少,给未来数十年的国际冲突埋下了隐患。制作这份报告约550位专家之一的北京大学教授张海滨表示,中国对问题的严重性有深刻的认识,第一次评估报告是在九年前发布,到现在第三次报告显现气候变化对中国的负面影响越来越明显:全球气候变暖从环境危害和国际反应对中国产生挤压作用。报告称,北京应在谈判中采取更灵活的姿态,做好全新准备,适应所有国家都要参与减排、主要发展中国家要承担起更大的减排责任的新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