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新社北京11月20日电 (记者张素)中国官方20日在北京发布的《第三次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显示,未来中国区域气温将继续上升,到21世纪末可能增温1.3—5.0摄氏度,气候变化对中国的影响总体上是弊大于利。
这份报告是由中国科学技术部、中国气象局、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牵头会同相关部门,共有500多名科学家历时三年多时间编制完成。中国气象局副局长宇如聪认为,报告全面、系统汇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有关科学、技术、经济和社会研究成果。
报告编写专家组组长刘燕华说,报告主要结论有,1909年以来中国的变暖速率高于全球平均值,在每百年升温0.9—1.5摄氏度之间。中国沿海海平面在1980—2012年间的上升速率为年均2.9毫米,高于全球平均速率。20世纪70年代至21世纪初,冰川面积退缩约10.1%,冻土面积减少约18.6%。
报告预测到21世纪末,中国区域气温将继续上升,全国降水平均增幅为2%—5%,北方降水可能增加5%—15%,华南降水变化不显著。
“气候变化对中国影响利弊共存,总体上弊大于利。以农业为例,无论是粮食作物,还是蔬菜、果树等园艺作物,随着气候变暖,病虫害都呈加重态势。”报告编写专家组副组长巢清尘说,中国已采取一系列政策和行动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取得显著成效。
其中技术进步对中国节能减排发挥了重要作用。数据显示,能源密集型产品的单产能耗显著下降,技术节能效果明显,火电煤耗、水泥和钢铁能耗下降30%—50%,可再生能源技术推广利用世界领先。
报告也指出,中国的减缓气候变化政策的行政可实施性强,得到了较高的执行。但与减缓相比,适应气候变化的政策和行动都很不够,需要进一步充实和完善,特别是提高政策目标与资源匹配的一致性、强化适应气候变化决策科学基础、提高各层面适应意识和能力、提高基础设施标准和防灾减灾能力。
中国科技部社会发展科技司司长陈传宏表示,将会同相关部门在2016年组织开展第四次气候变化国家评估,进一步总结评估中国气候变化的事实与归因、影响与风险、减排与适应、政策与谈判等内容。(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