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月底,牛健的可持续生活实验室二期项目在北京国际露营公园完工,他把二期项目定义为一个居民训练营,目的是帮助人们转变生活方式,达成“可持续发展”的“全新自由生活”。
53岁的牛健自称“中国大叔”,去年夏天,他和他的家人在京郊顺义的一家工厂内自建了“绿色”的集装箱模块建筑,屋顶花园、室内生菜墙、可循环的垃圾处理方式等绿色生活方式吸引了众多同样向往在都市中拥有绿色生活的人。在他看来,过上像他一样的“都市桃源”生活并不难,“只要你愿意,谁都可以。”
一家人的实验
牛健现在的家位于距离北京市中心40多公里的顺义区一家废旧工厂内,他亲手参与设计和打造的这座集装箱房子由六个白色铁皮集装箱模块拼接而成,其中包含了住宅区、办公区、厨卫、生态创客空间,以及屋顶太阳能、风能展示和立体种植等功能区。牛健给自己的可持续生活实验室取了一个名字叫“生菜屋”——房子内墙、外墙以及房顶上随处可见茂盛生长的蔬菜和花卉。
早上赶到这里时,记者已经是当天第二批来访者之一,后面又陆陆续续来了几批拜访者。对牛健来说,来者都是客,“我从来不主动问他们是做什么的,只要他们愿意听,我就会毫不保留,我跟任何人讲的内容都是一样的。”牛健说。无疑,大家的目的虽各不相同,但是兴趣都是一样的——如何在都市中拥有桃源一般的生活?
这座建筑采用6个标准的20英尺集装箱模块平层排列,主卧兼牛健的书房,次卧是给正上大学的儿子偶尔回来住的,剩下两个小房间,一间是牛健夫人的佛堂兼书房,另外一间则是志愿者的房间。连接房间和餐厅、厨卫的过道做成了志愿者的工作间。这些都不足为奇,整个建筑的“绿色”成分基本都集中在厨卫上:洗手间的马桶边有四个大桶,其中一个是灰水筒,洗脸、洗澡、洗菜、洗衣后形成的灰水以及雨水都能收集起来,经过处理后可到达中水桶,用来冲马桶或浇花;另外两个桶则是两级发酵的沼气桶,粪便和经过厨余粉碎机处理过的厨房垃圾,可以进入沼气发酵系统,也可以经过处理直接用作花肥。在屋顶花园,还设置了雨水收集系统,可以实现废水再利用;房顶的太阳能板为屋内墙上的植物提供LED灯照明。
牛健说,目前这座建筑只是一个试验品,并没有实现能源自给,太阳能发电也只是供给植物声场需要。因为本身的造价只有30万元,如果要实现能源全部自给,可能要翻倍。“但这都是技术上的问题,如果不考虑成本,实现起来毫无问题。”牛健试图在实验中展现人类和环境相融的新生活方式的可能性。
不断探索的桃源梦
1962年,牛健出生于位于中国中东部的山东沿海城市青岛。小时候他就喜欢挖些花花草草回家种起来。1979年,中国的改革开放刚刚开始,在纺织厂做工人的牛健在杂志上接触到一些国外的民居,国外民居阳台上的景色让他至今仍然念念不忘。梦想的种子就在那一刻发了芽,“至今30多年了都没变”,他希望,中国人,尤其是城市中的人也能拥有这样的绿色生活。
此后,牛健一直在为着中国人的阳台花园梦做着努力。他一边做着纺织厂的工作,一边从南方买回绿植和工具,在自己的家中培养,周末就把自己的花拿到市场上去卖。很快,卖花的收入就超过了自己的工资。37岁时,他干脆从工厂中辞职,开始围绕花园主题创业。很快他发现,在上世纪末,他所工作的山东一个内陆城市,居民的消费理念远远没有跟上他相对超前的步伐。于是在2001年,他下决心来到了北京。
在北京的这么多年,牛健所从事的只有一项工作——如何在更大程度上享受更加生态和绿色的生活。“我曾经坐着300路公交车沿着三环跑了一圈,发现在北京,平均每10公里才能看到一个像样的绿色的阳台。”这也更加让他觉得,他所做的事情很有意义。
2005年时,牛健曾经借农科院蔬菜花卉研究所的场地搞阳台花园研究,以阳台、屋顶绿化为主题,开发出了一整套实用的生态技术,并和学校、政府、NGO等机构一起合作,共同实践这些技术。在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的今天,牛健所做的事情得到了很多关注,其中也包括政府部门。“以前跟我合作的搞社区绿化的NGO都是从公益基金获取资金,而现在都已经发展到实现了政府购买。”阳台和屋顶绿化,在北京一些种植土地匮乏的老旧社区,尤其被提倡。
2009年,牛健创办了社区生态技术研究中心,作为一个公益组织的创办人,他已经不再满足于仅仅建造一栋建筑,实现一家人的绿色生活,而是把目光放在了改变更多人的生活方式上。
“生菜屋”既是牛健一家生活的地方,也是社区生态技术研究中心的办公室,更是一个开放的创新平台。任何人,只要在社生态社区建设等方面有好想法,就可以来到这里,利用这里的工具和空间去学习和发挥。19岁的段智龙是一名退役的专业自行车运动员,被牛健倡导的价值理念所吸引来到这里做志愿者,他就是“生菜屋”志愿者房间目前的主人。段智龙说,来做志愿者“是被牛老师的桃花源生活和可持续生活方式吸引”。段智龙说自己是个有梦想的人,他看到了新生活模式的发展潜力,“想成为推动整个新生活模式转变的一份子”。
“可以说,我们是既当小白鼠,也当研究员。”牛健说,现在他要做的,就是体验这种可持续生活方式,找到可以复制推广的方案。
向共享社区努力
在牛健的名片上,印着一行字:“活力结社、农耕生态、交往空间、共享生活、社会企业五维共造共享社区”,背面是“可持续生活实验室”的设计图。
从屋顶和阳台花园,到共享社区建设,这是一个很大的转变。但牛健认为,其实,他所做的事情从根本上没有变,而只是形式在不断变化。“不论是东方人还是西方人,对生活的想法都是一样的,都愿意亲近自然,寻找人和自然的和谐共存。”牛健说,是工业革命改变了人类原有的居住方式,“从择邻而居变成择钱而居”。工业革命带来了人类生活的巨大变化,但也对环境和人际关系产生了一系列不好的影响——在城市中高密度的群居生活造成生态循环和人际断裂,引发诸多环境问题。
因此,共享社区的计划在牛健的脑中不断成型:共享社区计划吸取了以往环境运动的经验和教训,将立足于城市人生活方式的全方位转变,期望能向NGO、政府和社会展示一个美好社区生活的范本:城市家庭可以低成本地就地处理多种垃圾和废水,可以以城市农耕为基础形成社区凝聚的纽带,解决食品安全问题,可以通过“共享”过上更低碳、可持续的生活。
在可持续生活实验室二期项目中,牛健和他的合作伙伴创建了三户的迷你社区。“这是一个训练营,并不是有三户人在长居,而只是具备了迷你社区的空间和功能,但不仅仅是训练三户,而可能是上千户,让他们在一个新的生活空间,以生活化的状态去学习一套新的生活方式,协作共享,保持人与人、人与物、人与空间、人与自然和谐的新的生活方式。”牛健说,这是在一个空间里,同时维持社会、生态、空间、生活和经济五个维度和谐的一种生活方式。在他的设想中,初级班、中级班和高级班三个阶段的学习要达到不同的目标:在初级班中要学会如果协作吃饭、协作处理垃圾、协作种花种菜、协作做手工,协作物物交换,协作进出交通,协作集体采购等,减少浪费;中级班要学会自治,有相应的法律规范和社区约定;而高级班成员则在此基础上可以选择邻居、住址来构建自己理想的社区。
“从工业化以来,人类一直在努力探索如何抵制工业化给社会、生态、经济等带来的不良后果,特别是近60年,人类一直在寻求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活方式,只是,这些努力,只改变了一群人,并没有改变全球。”牛健说,因此,可持续生活实验室努力的方向,就是要在最大程度上影响更多的普通人,可以大规模复制。
共享社区是否会对现有的房产地市场等造成冲击?面对这样的疑问,牛健反驳说:“经过可持续生活方式训练的人最终不住在集装箱里,而还是住在塔楼里边,只不过里边的生活内容全变了。因此可以说,我们是在支持经济,支持消费。只是说,我们以前建的房子只考虑到壳,将来的房子同时照顾了社会、生态、新的经济内容,不仅使得经济更有效了,人们还得到了自己想要的理想生活。”
牛健的目标很高远,他希望能在未来三十年影响至少一亿人,而这种训练模式,一旦形成可操作的规范,他希望能在全球不同的国家推广。“这个方法既适合西方成熟发达国家,也适合中国这样的中等发展国家,也适合还没经过工业化不需要绕弯路的非发展中国家。”
来拜访牛健的人,既有生态研究和设计领域的学者,也有公益组织、政府机构以及房地产商,他期望每一个前来参观学习的人,都能够身体力行去建设自己理想中的美好社区。(记者 卢茹彩/《今日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