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网/中国发展门户网讯 发展理念是发展行动的先导,是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强调,实现“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这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十八届五中全会公报明确提出,坚持创新发展,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必须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形成促进创新的体制架构,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
人类对现代经济增长动力和源泉的认识大致经历了由资源驱动到资本驱动,由资本驱动到技术、人力、知识和创新驱动等演变和跃迁的过程。创新驱动理论认为现代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不是资本和劳动力,而是创新,而创新的关键就是知识和信息的生产、传播、使用。继农业经济以土地、工业经济以资本和矿产为最重要资源之后,创新驱动型经济使技术创新和创意、知识生产和人才资源作为经济资源获得了空前重要的战略地位。今天投资驱动型经济已经走到尽头,须走向创新驱动型经济与知识驱动型经济的领域,它需要新创意、新知识来推动,创新驱动型发展模式已成为当今世界特别是经济发达国家发展的主流模式。世界经济论坛(WEF)创始人兼执行主席克劳斯•施瓦布认为创新将是区分国家的新标准,他曾说:“一个经济体要想在未来实现繁荣,创新就显得尤为关键。我预计‘发达’和‘欠发达’国家之间的传统界限将逐步消失。相反,我们会更多地使用‘创新丰富’和‘创新贫乏’这样的标准来区分这些国家。”因此,创新驱动成为保证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发动机”。
从我国发展的约束瓶颈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但是,经济整体上是“大而不强”“快而不优”。与此同时,我国正面临着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酷现实。过去主要依靠资源、资本、劳动力等要素投入推动经济增长和规模扩张的粗放型发展方式几乎走到尽头。因此,必须紧紧依靠科技创新,不断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在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中的战略支撑作用,加快从要素驱动、投资规模驱动发展为主向以创新驱动发展为主的转变,实现创新驱动发展。
2013年9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全党全社会都要充分认识科技创新的巨大作用,即将出现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历史性交汇,为我们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了难得的重大机遇。机会稍纵即逝,抓住了就是机遇,抓不住就是挑战。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紧紧抓住和用好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不能等待、不能观望、不能懈怠,要切实把创新驱动发展作为面向未来的一项重大战略实施好。
2014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两院院士大会指出:“世界发达水平人口全部加起来是10亿人左右,而我国有13亿多人,全部进入现代化,那就意味着世界发达水平人口要翻一番多。不能想象我们能够以现有发达水平人口消耗资源的方式来生产生活,那全球现有资源都给我们也不够用!老路走不通,新路在哪里?就在科技创新上,就在加快从要素驱动、投资规模驱动发展为主向以创新驱动发展为主的转变上。”
在传统生产要素所产生的“发展红利”逐步消减的现状之下,如何获取更多的“创新红利”已成为我国国民财富可持续增长的不竭之源。21世纪技术创新比过去作用更加凸显,成为经济增长最重要的动力引擎。特别是当今技术创新进入了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时代,信息技术成为统领土地、资本、劳动力等其它生产要素的“第一要素”,经济发展动力进入了以颠覆性技术创新为主导的新的历史阶段。“技术创新红利”更多更主要体现于由颠覆性技术创新产生的“红利”,这个“红利”的作用将远远超过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当前第六科技革命和第三次工业革命浪潮已初见端倪,以信息、生物、新能源、新材料、智能制造为代表领域内一系列重大技术突破和相互融合渗透,正在推动全球产业变革加速进行,特别是随着新能源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结合,引发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来临。
创新驱动红利是由技术创新红利、要素聚合红利、体制改革红利、人力资本红利等诸多红利构成的一个“红利谱系”,其中,技术创新红利、要素聚合红利是体现创新发展最直接、最显著、最充分的两大红利。
首先,要挖掘“技术创新红利”。历史深刻地阐释了科技革命对国家的兴衰,世界格局演变具有重大战略性影响。英国抓住了第一次技术革命成果率先实现了工业化,从而成就世界霸主;伴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兴起,英国坐失良机,国力日趋衰落,而美国从此崛起,取代英国成为世界新霸主。1890年至1920年被称为“美国进步时代”的国家发展方式转型的基本经验是:美国抓住人类社会第三次科技创新浪潮和经济发展长周期的机会,形成了以“现代科技、现代金融和现代法治”为三大支柱的国家现代化支撑体系,顺利地完成了工业革命和国家现代化。
现代国家经济增长的动力之源是技术创新、产业升级和劳动生产率提高,以及相关软硬基础设施的配套完善。技术创新作为一种新的生产方式的引入,是从投入品到产出品的整个物质生产过程所发生的“革命性”变化或称突变,技术创新还具有催化、活化和挖掘新资源的巨大功效,以及由技术创新引发“新资源红利”的释放。如何获取、挖掘更多“技术创新红利”是实现国家经济健康、可持续增长的根本,也是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和竞争能力的关键。目前,中国科技人力资源总量已居世界第一,国际科技论文总量提升到世界第二,发明专利的授权量达到世界第三,已奠定了获取技术创新红利的坚实基础,因此,要尽快实现国民财富增长模式由获取要素资源红利为主,向技术创新红利为主的根本性转变。十八届五中全会公报明确提出,实现创新发展,就要引导劳动力、资本、土地、技术、管理等要素围绕创新发展优化配置,引导创新资源向创新活动集聚。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通过培育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等创造新供给,释放新的市场需求,从而形成发展新动力。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发挥科技创新在全面创新中的引领作用。
其次,要充分挖掘“要素聚合红利”。经济全球化、社会网络化、资源配置市场化,区域经济一体化,以信息技术和现代交通技术为支撑的现代化生产力高速发展,基本上消除和打破了地区、国家等行政组织边界和壁垒。《世界是平的》的作者托马斯•弗里德曼强调说:“开始于21世纪的全球化,正在抹平一切疆界,等级制度正遭到来自社会底层的挑战,或者正从自上而下的关系变成更为平等合作的关系。”当今“时空压缩”现象日益加剧,地球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地球村”,资本流、物质流、信息流、人才流等生产力要素资源在全球范围内实现自由流动、优化配置和聚合聚变,形成创新集群、集群经济,由此,释放出巨大的发展能量,我们称之为“要素聚合红利”。由于要素聚合红利是通过对现有的生产力要素在更大空间尺度内的优化配置、聚合聚变释放出来的财富,因此,它是一种高质量、高效益、无污染的绿色GDP。
要素聚合红利获取主要体现于两个方面:一是空间范围尺度上的非线性增长效应,即随着地理空间尺度的“算术级数”增大,要素聚合红利呈现“几何级数”递增;二是系统结构尺度上的非线性增长效应,即随着经济系统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发展动力不断更替演进,经济系统释放的集群经济红利呈指数形式增长。我国巨大的国土面积、世界第二的经济规模、不平衡和多样化经济发展格局,为掘取要素聚合红利创造了巨大的前景和空间。我国高铁网飞速发展,将大大压缩中国经济版图的时空,实现各种要素的连接与聚合,释放巨大的发展能量;我国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为龙头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加速推进,将意味着新一轮要经济全球化红利的“核聚变”。十八届五中全会公报明确提出,拓展发展新空间,形成沿海沿江沿线经济带为主的纵向横向经济轴带,培育壮大若干重点经济区,实施网络强国战略,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发展分享经济,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同时,中国已是全球最大货物贸易国家,也是世界第一大FDI投资目的地国家巨大而开放的经济体系,通过实施“一带一路”战略,以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为主要内容,全方位推进与沿线国家合作,构建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通过拓展国际经济合作新空间,巩固和加强多边贸易体制,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做国际经贸规则的参与者、引领者,扩大国际合作与交流,努力形成深度交融的互利合作网络。中国一系列构建开放型经济体的战略举措,为中国从全球范围获取要素聚合红利的打下了坚实基础。(作者:杨多贵 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