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放大中国发展机遇

发布时间: 2015-10-31 15:15:00  |  来源: 《瞭望》  |  作者:  |  责任编辑: 王振红
关键词: 十三五 TPP 人口红利 中国的发展 中国创新 发展环境 中国制造2025 互联网+

直面外部环境四大挑战

在发展过程中,中国也将不得不面对外部环境带来的挑战。“十三五”规划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宏观经济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陈东琪为《瞭望》新闻周刊给出了自己的分析:

其一,全球总需求形成总体偏紧。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面临增长压力。

消费形势的变化,使得这期间供求压力总体较大。比如,石油总体上会呈现供大于求的格局。新兴市场如中国的超常规增长已接近尾声,供求之间形成供大于求的预期会越来越强。传统形态的产业面临长期过剩。国际金融危机后的调整显示,发达经济体的结构调整任务也非常艰巨。

其二,全球面临去泡沫、去杠杆、去过剩产能的压力。一是发达国家去泡沫可能就会发生在未来五年;二是去杠杆方面,目前债务杠杆高企。随着货币的放松,债务杠杆加大到一定程度就会达到极限。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的债券市场可能会出现剧烈波动;三是去过剩方面,由于全球新兴智能化、信息化的崛起,传统产业的传统产能也需要消化。

其三,发达国家经济再平衡带来较大挑战。美国等发达国家加大制造业向本土回归的力度,这带动全球总工业出现结构性变化,即工业生产中美国占比在增加。未来五年还会延续这一趋势,将给其他国家如中国等带来很大挑战。同时,近年来美国经济的复苏对全球贸易的正向拉动减弱。美国经济较快复苏,但美国的进口贸易增速在下降。

其四,世界经济继续走向分化。政策上的分化既存在于发达国家之间,也存在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政策不一致性会延长世界经济当前的紧缩格局。经济增长的分化表现为美国较快增长,但其他发达国家整体低迷,新兴经济体如中国增速放缓。中国的外部市场面临着诸多不确定性。

转型跃进创造内外新机遇

“中国未来最大的机遇,就是在提升自己能力的基础上产生的新机遇。”陈东琪对《瞭望》新闻周刊表示,中国还需依靠自身转型发展来创造机遇,“目前,南亚国家具有成本优势,而发达国家技术有优势,中国两头受到挤压。”

他举例分析金融市场指出,如果中国的金融结构不发生大的变化,金融效率不能提高,金融“走出去”就会面临很多风险。相反,中国提高自己的金融管理能力,提高中国资本在国际上使用的有效选择,这就能够助力中国企业“走出去”。

“如果中国能够做好自己的事情,不是机遇也可能变成机遇。未来的国际环境下,美国、欧洲调整对中国是机遇,新兴市场的发展对中国是机遇,但能不能变成现实关键看中国自己能力。总体来讲,‘十三五’时期中国要利用国际机遇,不是单边的而是双边的,更重要的是自身的修炼。”陈东琪说。

受访专家还进一步指出,“十三五”期间,中国在创造机遇的过程中也有着强大实力的支撑:中国有较强的资金实力,人民币的预期评估很好,中国的技术在快速进步,中国的资本水平管理水平不断提高,中国积聚了巨量的高素质人力资本红利等等,都为中国未来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陈凤英表示认同,全球转型,中国先行。虽然其他国家如美国也在推行转型,但中国的转型是全方位、高站位的。全面深化改革、全面对外开放、《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等大战略的实施,都将为中国未来的发展抢占先机。

更进一步看,全球性科技革命正在孕育重大突破,中国创新驱动战略的实施,正在推动中国加速向创新型国家迈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更是激发了全社会的创新热情,为创新提供了最为肥沃的土壤,未来将对中国高水平、高质量的发展奠定坚实的社会基础。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