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行中国局局长郝福满评价中国减贫进程

发布时间: 2015-10-20 09:35:05  |  来源: 中国发展门户网  |  作者: 焦梦  |  责任编辑: 方青
关键词: 习近平 扶贫日 郝福满 消除贫困 贫困线标准 世行中国局局长 世界银行 贫困 脱贫

世界银行中国局局长郝福满

中国网/中国发展门户网讯 (记者焦梦)在10月17日中国第二个“扶贫日”、世界第23个消除贫困日到来之际,中国于10月16日在京举办了2015国际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了论坛并发表重要讲话,他指出,全面小康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小康,不能出现有人掉队。未来5年,我们将使中国现有标准下7000多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中国目前的贫困标准是人均年纯收入低于2300元,而根据世界银行近日发布的一份报告,国际贫困线被提升到1.9美元。这两个标准有什么不同?中国仅在1990到2011年间就使4.39亿人脱贫,世界银行如何评价中国的减贫进程?中国目前消除极端贫困的最大障碍是什么?针对这些问题,记者专访了世界银行中国局局长郝福满。

记者:中国仅在1990到2011年间,就使4.39亿人脱贫,您如何评价中国的减贫进程?

郝福满:中国在减少极端贫困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功得到了广泛承认。世界银行使用按照2011年购买力平价(PPP)每天1.9美元的国际贫困线对全球贫困所做的最新估算显示,中国低于这一国际贫困线的人口比例从1988年的88%下降到2012年的6.5%。因此,中国的成功比我们过去认为的还要大。在过去30年里,中国的贫困人口减少了7.9亿人,占整个发展中世界减贫人数的70%以上,确实是真正的非凡成就。

记者:中国目前的贫困标准是人均年纯收入低于2300元,而根据世界银行近日发布的一份报告,国际贫困线被提升到1.9美元。这两个标准有什么不同?您认为中国目前消除极端贫困的最大障碍是什么?

郝福满:随着世界各国生活成本差异的变化,全球贫困线要根据反映这些变化的新数据进行定期修订。本月早些时候,世界银行将国际贫困线修订为按照2011年PPP每天1.9美元,吸收了关于各国生活成本差异的最新信息。这一修订的贫困线保留了世界最贫困国家的老的贫困线(按照2005年价格每天1.25美元)的实际购买力。通过与最新国别生活水准数据一起使用这一修订后的贫困线,世界银行预测2015年全球贫困人口将从2012年的9.02亿人减少到7.02亿人,占全球总人口的比例将从2012年的12.8%降低为9.6%,提供了新的证据表明四分之一世纪坚持不懈的减贫努力使世界更接近了到2030年消除极端贫困的历史性目标。

需要注意的重要的一点是,全球贫困线主要是用于跟踪监测全球极端贫困,评估由世界银行、联合国及其他发展伙伴制定的全球目标的进展情况。国家的贫困线更适用于对具体国家的分析,作为政策对话或针对最贫困人口的定向扶贫规划的依据。按照PPP调整后,中国的年人均纯收入2300元人民币的贫困线高于世界银行用于监测全球贫困的每天1.9美元的贫困线,这并不令人意外,因为中国现在是一个中等偏上收入国家,而世界银行的国际贫困线是基于世界最贫困国家的贫困线的。

如前所述,尽管中国在减贫方面成就斐然,但中国在减少剩余贫困方面仍面临严峻挑战。按照每天1.9美元的贫困线,世界银行估计中国的贫困人口人数在世界上仍排名第三,预测显示2015年世界贫困人口中约有7%居住在中国。随着全国各地贫困下降,剩余的贫困人口更难以触及,因为他们不是集中在一个特定的地区,而是更加分散,居住在偏远、交通不便的地区。中国的剩余赤贫人口大部分是农村居民,这些贫困人口中的80%左右居住在中西部省份。大规模的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帮助减少了贫困,特别是农村贫困。但许多剩余贫困人口缺少迁移的能力,因此农村地区的扶贫仍很重要。我们也知道还存着城乡收入差距扩大和日益严重的城市农村内部收入不平等问题。

展望未来,中国面临的关键挑战可能包括:

城市外来打工人员的生活状况,由于户籍制度使得他们难以获得就业机会和福利服务;

人口迁移造成大量留守老人和留守儿童,尽管有汇款但他们的生活状况也有可能出现恶化;

可负担的医疗和教育的可及性,以防止由于医疗和教育费用负担造成返贫;

土地相关的问题,关于没有土地或生态脆弱区域及其与贫困人口的联系。

此外,大量论述中国不平等问题的学术文献指出有三个领域值得关注:区域发展与城乡差距;劳动力市场的功能;由于民生福祉提高和财富不均造成新的不平等。

记者:中国和世界银行在减贫及相关领域的合作迄今已有35年,您如何评价这种合作伙伴关系?

郝福满:世界银行与中国合作35年深感荣幸。世界银行在中国的业务内容包括分析调研、贷款项目、政策对话以及为政府决策提供建议。世行与中国的合作涉及到中国发展议程的广泛领域,包括农业与农村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城镇发展、交通、教育、卫生、环保和定向贫困干预。

我认为这种合作关系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首先是因为世行很好地适应了中国的优先发展重点和发展规划,世行根据中国的需求变化不断调整贷款规划。获得成功的第二个要素是我们与中国的合作关系具有长期性。我们的第一个中国贷款项目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那是1981年的一个提升中国大学质量的项目,推动这一项目的理由是中国经过十年动荡,亟待恢复高等教育培养国家未来的领导人,这完全符合邓小平号召中国人民解放思想的精神。

就扶贫而言,世界银行通过对中国农村贫困问题开展深入研究,为中国政府制定国家扶贫战略提供了支持,世行在1992年编写的《中国:九十年代减贫战略》报告建议采取多部门综合性扶贫开发模式,2002年的《中国战胜农村贫困》建议进一步重视参与性,2008年完成了中国贫困评估报告《从贫困地区到贫困人口:中国扶贫议程的演进》。

世界银行与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合作,自1995年以来共贷款支持了中国的六个直接扶贫项目,包括西南扶贫项目 (1995-2002)、秦巴山区扶贫项目 (1997-2004)、贫困农村社区发展项目 (2005-2011)、贫困农村地区可持续发展项目 (2010-2015)和贫困片区产业扶贫试点示范项目(2015-2021)。通过这些项目,世界银行致力于为中国的国家扶贫规划带来全球知识、良好实践和创新。

记者:9月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峰会上通过了新的可持续发展目标。您认为在这一新的发展框架下,中国和世界银行要如何调整策略以适应新的变化?中国在实现全球发展目标方面将扮演怎样的角色?

郝福满:今年9月25-27日在纽约召开的联合国大会上,世界各国领导人通过了新的可持续发展目标,这是一个旨在消除贫困、促进繁荣和保护环境的雄心勃勃的议程,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首个目标就是到2030年消除极端贫困。

尽管中国在减贫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鉴于中国人口众多,中国在实现消除贫困的全球目标方面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国在过去30多年有着无与伦比的减贫记录,其他发展中国家可以大量借鉴。习近平主席出席联大期间主持了南南合作圆桌会议,世界银行行长金墉也出席了那个论坛。我们认为学习中国的成功经验将成为我们未来合作关系中越来越重要的内容。

此外,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作为一个日益开放和市场化的经济体,中国未来的发展对于全球经济和区域经济都具有重大影响,因此其他国家的经济增长与扶贫将会部分地与中国的经济健康紧密相连。

发展中国家的基础设施需求巨大,新兴市场和低收入国家面临每年1万亿-1.5万亿美元的基础设施支出缺口,对此中国主导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和新开发银行可以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有了良好的环境、人力和采购标准,亚投行和新开发银行就能够加入其他开发银行的行列,共同满足巨大的基础设施需求,这对于消除贫困、减少不平等和促进共享繁荣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世界银行将继续与中国密切合作推进这一宏伟事业,通过引进国际知识经验,帮助中国创新并根据国情和环境借鉴利用国际最佳实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