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准扶贫就是让扶贫资源进一步地瞄准贫困地区、贫困群众,根据扶贫对象及其致贫原因,因地制宜,因户施策,在项目安排和资金使用和措施选择等方面能够精准,帮助解决贫困家庭解决突出问题。
为了实施精准扶贫,需要做好建档立卡工作,把贫困村帮扶重点确定下来,为每一个贫困户精确填写贫困人口的基本信息,家庭状况、收入来源、致贫原因、治贫倾向及其方案等。目前,我国各级扶贫办已经对全国所有的贫困村、贫困户进行了建档立卡工作,这是精准扶贫的基础性工作,不仅有助于精准识别,而且通过建档立卡数据库,形成个性化帮扶方案,促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
贫困人口致贫原因差异很大。有的家庭缺乏劳动能力,有的是因病致贫的。要将扶贫工作做到每个贫困户。精准扶贫关键在于精准操作,要因户施策,通过进村入户,分析掌握致贫的原因,逐户落实帮扶责任人,落实帮扶项目和帮扶资金,因地制宜地改善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
实施精准扶贫,必须建立相应的有效机制。过去,我国各地领导政绩考核侧重于GDP。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地方改革贫困县考核机制,把当地贫困人口生活水平提高和贫困人口数量减少作为考核指标。贫困县考核指标的改变,有助于用好扶贫考核指挥棒,引导贫困县把主要精力和工作重点放在扶贫上来。
实施精准扶贫,需要充分发挥好驻村工作队的作用,切实帮助贫困村解决资金、信息、技术、人才、管理等实际困难。加强对扶贫开发工作监督问责,管好用好扶贫资金,提高扶贫成效。
实施精准扶贫,要因户因人施策采取移民搬迁安置、最低生活保障兜底和医疗救助扶持等措施,让不同类型贫困人口及不同原因致贫的人口都能够如期脱贫。
扶贫开发明显地区别于救济,它十分注重贫困地区劳动力素质的提高,通过发展教育和培训,大幅度减少贫困地区文盲半文盲劳动力,让更多的贫困地区劳动力接受技能培训。2010年以来,国家进一步加大了对贫困县的扶持力度,通过“雨露计划”,培训贫困地区劳动力近500万人,投入资金几十亿元,不仅提高了贫困地区劳动力职业技能,促进了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而且为贫困地区发展积累了人力资本,增添了发展后劲。
目前,我国搬迁的贫困人口近千万人,他们生活在生态脆弱地区,扶贫开发和公共服务等途径基本行不通,需要各地统筹协调,做好生态移民,不仅让贫困人口移得出,而且能够在新居住地定居下来。
近些年来,我国不断加大社会保障力度,各地陆续提高养老、最低生活保障等标准,在国定贫困县和连片特困地区,努力做到“应扶尽扶”和“应保尽保”。目前,全国贫困人口中因疾病导致贫困的比重超过40%。目前我国推行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老弱病残贫困户重病难重病贵的问题,但对于生大病和长期慢性病的人群,还需要进一步提高医疗救助水平。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绝不让贫困代代相传,关键要在健康和教育等方面着力。(李国祥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