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培林:实施以减贫效果为导向的精准扶贫方略

发布时间: 2015-10-17 19:27:48  |  来源: 中国发展门户网  |  作者: 王虔  |  责任编辑: 王虔
关键词: 李培林 减贫效果 导向 精准扶贫 方略

中国网/中国发展门户网讯(记者王虔) 10月17日是中国第二个扶贫日、世界第23个消除贫困日。10月16日, 2015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在京举办。当天下午,“国际发展议程与精准扶贫高级别会议”举行,与会嘉宾重点围绕国际发展议程与宏观减贫战略、中国精准扶贫战略实施与国际减贫经验进行交流研讨。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李培林表示,要实现减少7000多万贫困人口目标,中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难。

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李培林 中国网/中国发展门户网 王虔摄

李培林表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数亿人摆脱了贫困,为全球反贫困事业和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做出了贡献,“进入21世纪以后,中国进一步加大扶贫减贫工作的力度。从2011年开始,中国把贫困线标准大幅度提高到年人均纯收入2300元,按购买力平价计算,相当于每人每天收入约2美元,这已经略高于世界银行最近刚公布上调的,每人每天收入1.9美元的国际绝对贫困线标准。今年6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贵州调研期间提出,要科学谋划好“十三五”时期扶贫开发工作,确保贫困人口到2020年如期脱困,这一号令标志着中国将进入攻坚克难、大幅度减少贫困的新阶段。”他认为,未来五年减少7000多万贫困人口,将成为中国“十三五”时期重要规划目标、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约束性的指标。

李培林指出,要实现这一目标,中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难,有以下四个方面原因:

一是按照国际经验,当贫困人口下降到总人口的10%以下时,减贫会进入一个瓶颈阶段,中国近两年开始出现减贫人数递减的态势。

二是目前中国7000多万贫困人口大多分布在集中连片贫困地区,这些地区自然资源缺乏、生态环境脆弱、生存条件恶劣,而且往往基础设施落后,产业发展严重滞后,减贫难度比过去大幅度的增加。

三是贫困家庭中很多存在劳动力不足,成员有残疾重病,以及鳏寡孤独等情况。

四是中国社会保障体系尚不完善,保障水平也还有限,农村的教育质量也相对薄弱,这些也会造成贫困的代际传递。

他认为,面对这些减贫的新情况新问题,中国将加大扶贫力度,实施以减贫效果为导向的精准扶贫方略,“以减贫效果为导向就是要将扶贫资金分配与扶贫目标任务、减贫效果挂钩,扶贫资金不能以任何理由被挪用,更不能打水漂。所谓精准扶贫一是要精准识别贫困对象,扶贫资金要落实到户,不能冒领,不能随意扩大扶贫范围,也不能把贫困县的帽子当获取贫困资金的路子,让扶贫资金在阳光下运行。”

同时,要精准实施扶贫措施,重在提高贫困家庭自身的脱贫能力,要认真总结各地扶贫经验,根据不同的情况因地制宜,抓住关键短板采取有针对性的多样化扶贫措施。

另外,要精准制定减贫目标的路线图时间表,“以2020年为节点倒计时,把扶贫减贫任务作为贫困县贫困乡政府的工作考核指标,不能让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当中掉队。”

李培林提出,实施精准扶贫是近年来中国总结扶贫经验提出的一项重要举措,要认真加以落实,做到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脱贫成效精准,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在于精准。贫困治理是社会治理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创新社会治理体系要注重构建政府主导、市场协作、社会参与的大扶贫开发格局,扶贫减贫不能完全依赖国家的财政转移支付,不能完全依赖政府对贫困地区和贫困家庭在物质上经济上的补贴和扶持,要加强政府部门、市场组织、社会力量等多种减贫主体的协作,营造有利于提高贫困人口脱贫能力的社会网络和社会资本,加强贫困地区的社区建设,形成全社会帮助贫困人群的社会舆论和社会风气,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帮贫扶贫,阻断贫困的代级传递,防止脱贫人口重新返贫,确保到2020年实现7000多万贫困人口如期脱贫的目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