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网/中国发展门户网讯(记者王虔) 10月17日是中国第二个扶贫日、世界第23个消除贫困日。10月16日,中国举办2015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当天下午,“国际发展议程与精准扶贫高级别会议”举行,与会嘉宾重点围绕国际发展议程与宏观减贫战略、中国精准扶贫战略实施与国际减贫经验进行交流研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部长叶兴庆认为,经济新常态背景下,中国推进2015后发展议程、消除绝对贫困,需要加大政府主导的专项扶贫规划的实施力度。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部长叶兴庆 中国网/中国发展门户网 王虔摄
叶兴庆认为,回顾中国农村的减贫历程、展望未来的减贫前景,应该研究三种推动力的作用及其变化。第一种是经济增长的涓滴效应,第二种是包容性增长,第三种是政府主导的专项扶贫规划。
涓滴效应让贫困人口受益
“从经济增长的涓滴效应来看,中国经济持续30多年的快速增长,让大多数人受益,并最终摆脱贫困。”他指出,1979年到2014年,中国的GDP年均增长9.7%,农业生产年均增长4.5%,这是三十余年来中国农村贫困人口大幅度减少的最重要的基础,特别是在经济快速增长的早期阶段,经济增长的涓滴效应和减贫效应尤为明显。1979年到1985年的7年间,农村贫困人口从2.5亿人减少到1.25亿人,用七年的时间把农村贫困发生率减半,最根本的力量是农村改革释放的增长潜能。从包容性增长来看,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或城乡统筹发展的战略,帮助边远地区和农村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
叶兴庆指出,随着经济增长的推进,涓滴效应会出现递减,主要原因在于实施沿海战略的外在因素和区位比较劣势这一内在因素,使中西部地区特别是老少边穷地区未能及时搭上经济增长的快车,城乡体制阻碍农村进一步分享经济成长的成果。“为了要对冲涓滴效应的递减,中国从1999年开始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强西部地区特殊优势产业、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建设,2007年以来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已经连续8年超过东部地区,全国的区域发展的协调性增强;中国从2002年起实施城乡统筹发展战略,逐步在农村建立起各种社会保障制度,从2004年起实施农业补贴和主要农产品的特殊收购政策,从2006年起推进新农村建设,2010年以来农民收入的增长速度已经连续5年超过城镇居民,城乡发展的协调性增强。”他认为,从政府主导的专项扶贫规划来看,国家拿出专项的资金瞄准贫困县以上的城镇人口起到明显的减贫效果。“由于条件不利、人力资本匮乏,总有一部分乡村是涓滴效应难以惠及、包容性的增长难以覆盖,需要靠政府主导的专项扶贫规划来帮助他们增加收入摆脱贫困。”
专项扶贫规划与包容性增长并进
“实际上早在1982年,中国政府就意识到了这个问题。” 叶兴庆介绍,政府安排“三西”农业建设专项补助资金对甘肃的河西、定西和宁夏西海固地区进行开发扶贫;1986年中国政府提出来要对老少边地区实行特殊的扶持政策,并成立了专门的政府机构,安排了专项的扶贫资金;特别是1994年以来,中国政府先后实施了三个扶贫规划,包括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以及目前正在实施的新的十年的纲要,在构筑30年间涓滴效应、包容性增长和政府主导的专项扶贫规划各有各的功能,各自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都是中国有效减贫的重要途径。
叶兴庆指出,中国经济发展进入了新常态,经济增长将进一步减弱,包容性增长的主要措施(比如工业化城镇化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持续提高农产品的收购价格)在未来一个时期也将面临挑战,在这种背景下,中国推进2015后发展议程,消除绝对贫困、改善底层人口收入状况,尤其需要加大政府主导的专项扶贫规划的实施力度,使贫困乡村和贫困农户有更多的发展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