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文奎:“互联网+”时代 公益扶贫谋变

发布时间: 2015-10-17 18:24:26  |  来源: 中国发展门户网  |  作者: 魏博  |  责任编辑: 魏博
关键词: 公益扶贫 互联网+ 创新扶贫 扶贫日
中国扶贫基金会秘书长刘文奎

中国网/中国发展门户网讯(记者 魏博)2015年10月17日是中国第二个扶贫日、世界第23个消除贫困日。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实现了6亿多人口的脱贫,贫困地区面貌发生显著变化。其中,公益组织在推动公众参与社会扶贫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新时期,公益组织如何动员更多的人关注扶贫,精准发力?对此,记者专访了中国扶贫基金会秘书长刘文奎。

创新扶贫形式,倡导人人公益

谈到公益组织参与扶贫工作的特点,刘文奎认为,与政府机构相比,公益组织资金投入低于政府机构,规模较小,是参与扶贫工作的劣势;但是,公益组织的灵活性更强,也具备一定的优势。“政府推行一种模式或者出台一个项目,更为慎重,规划时间比较长,决策的流程比较长。而公益组织相对灵活,在实践一些新的方法和模式、结合运用一些新技术方面,实施起来比较容易,有利于发现一些有效的新方法或模式,来解决一些小范围的问题。这些方法和模式如果能够推广到更多的地方,公益组织就能发挥很大的作用。” 他表示。

刘文奎指出,随着社会发展与社会财富的积累,企业、社会组织、公众个人的参与扶贫会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创新发展方面,中国扶贫基金会进行了一些探索,倡导人人公益,呼吁更多的人参与扶贫。一方面,结合新的技术进步,利用移动互联网技术,开通网络募捐、微信捐款以及与支付宝合作搭建人人可公益平台;另一方面,结合一些有效的新方法,例如善行者公益徒步、“饥饿24小时”等活动,借鉴国际上流行的慈善模式,创造新的扶贫形式,引起大众的共鸣。

“此外,我们希望动员更多的基层力量来消除贫困,通过设立奖项,对优秀的扶贫人物进行表彰,带动更多人关注贫困。例如今年的中国消除贫困奖,主要特点就是基层获奖人数增多。”刘文奎说。

公益组织三方面发力精准扶贫

如今,全国扶贫系统以实施精准扶贫方略为核心,公益组织如何精准发力?刘文奎表示,精准扶贫有这样两层含义:第一,扶贫工作对象要瞄准贫困人口。比如,工作地域是否在贫困县、贫困村等这些贫困地区,瞄准的是否是已经建档立卡的贫困户,这是最为重要的一个指标;第二,扶贫工作注重效果。在瞄准扶贫对象之后,所开展的项目是否针对他们面临的贫困问题,然后对症下药,比如增加收入、提高农民自身的能力等,帮助他们改善生活状况,效果是衡量扶贫工作的一个重要指标。

“所以公益组织要做到精准扶贫可以从三个方面发力:第一,要调动资源,发挥优势,动员自己的合作伙伴,相关合作方关注贫困地区;第二,项目设计方面要瞄准贫困户,注重扶贫效果,操作执行方面要关注到问题区域;第三,方法研究和创新都要注重效果,通过我们的工作帮助贫困户增加收入、摆脱贫困的生活状态,提高他们的能力。做到这三点,公益组织就可以在精准扶贫中发挥更好的作用了。”刘文奎表示。

“互联网+”时代,公益扶贫有新招

随着科技的进步,“互联网+”正在改变一切,公益扶贫也不例外。对此,刘文奎表示,互联网技术的进步为扶贫工作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互联网+扶贫”,为解决贫困问题提供了另一种思路,能够将贫困地区带入经济发展快车道。贫困地区农民面临最大的难题是农产品生产加工之后,由于路途遥远,运输成本高,再加上缺少市场经验,产品难以被认可,导致他们产品不具备市场竞争力。如今,这些问题都可以解决了,电商扶贫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模式,扶贫工作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2014年9月,中国扶贫基金会开始在雅安做电商扶贫的尝试,将当地生产的猕猴桃与电商平台合作,通过网上销售产品,减少中间商,帮助农民提高收入。有了市场需求之后,组织农民大规模生产,解决分散生产的弊端,再进一步给农民提出一些标准。因为有了市场,农民也看到了赚钱的希望,他们也愿意按照一定的规则来进行生产。在电商扶贫过程中,我们在贫困村建立合作社,解决两个问题:第一,解决规模化生产的问题;第二,解决体量控制的问题。通过合作社,大家形成一个利益共同体,任何单个的农户和个人都不能违反生产的流程,所以农药超标问题、假冒伪劣问题都能够得到有效的控制,这样就能通过合作社生产合格的产品。当达到一定规模之后,与电商平台对接,更好地解决农产品的销售问题。农场品销售出去了,价格提高了,农户的收入得到保障了,扶贫的目标也达到了。这是非常重要的扶贫手段,电商扶贫需要建立可复制的模式。”刘文奎表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