境外民间组织在中国反贫困领域的角色转化

发布时间: 2015-10-14 08:50:54  |  来源: 中国发展门户网  |  作者: 刘源  |  责任编辑: 焦梦
关键词: 民间组织 NGO 减贫 反贫困 角色 转化

作者:乐施会中国项目部农业与扶贫政策研究经理 刘源博士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扶贫开发取得举世瞩目成就,为人类减贫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也获得了国际社会广泛的高度肯定。中国的扶贫开发以政府为主导。过往减贫道路上,国际组织和境外民间组织也通过多种方式,为中国扶贫开发事业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在新的国际与国内发展环境中,国际组织和境外民间组织也应调整角色定位与功能,扩展减贫视野,继续支持中国减贫努力的同时,加强打造自身“桥梁”功能,促进减贫经验的国际共享,助力联合国2015后发展议程的全面落实。

20世纪90年代起,中国政府开始引入外资开展扶贫工作,先后与世界银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等国际组织以及来自于英国、日本、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境外民间组织开展卓有成效的减贫项目合作。二十多年来,国际组织和境外民间组织扮演了重要的扶贫资金筹措者的角色,并通过与中国政府、社会力量等多方合作,将国际资金有效应用于推动中国减贫事业中。同时,这些机构还将国际社会通行的扶贫理念和方法带入中国,如社区参与、小额信贷、社会性别、贫困监测等;并伴随着中国减贫进程,开拓了反对家庭暴力、艾滋病防治等新的扶贫领域,促进了社会各界对“大扶贫”理念的理解。

取得重大成就的同时,中国政府也认识到减贫道路依然充满挑战。2014年首届“中国扶贫日”时,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强调:要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共同向贫困宣战,继续打好扶贫攻坚战。2015年“国际消除贫困日”及第二届“中国扶贫日”之际,中国政府重申:要实现现有农村贫困人口至2020年全部脱贫,从现在起每月减贫100万人。为达此目标,需要进一步深化改革、创新机制、完善政策、精准发力,充分调动各方力量,整合世界各国优秀减贫经验,丰富中国特色的减贫发展道路。在此过程中,作为社会力量的组成部分,国际组织和境外民间组织在引入国际社会已有积累的减贫经验,如贫困群体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及完善、增强贫困群体抵御各类风险(自然灾害、极端气候、市场风险、疾病等)能力、社会参与农村扶贫与互助等方面,可以继续发挥自身优势和特色,助力中国实现减贫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随着中国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在国际减贫与发展领域承担的大国责任也沉甸甸了许多。如何讲好“中国故事”,向国际民间社会介绍和推广中国扶贫、人道救援和发展案例与成就,以贡献全球扶贫与减贫经验的积累和分享,是中国政府和社会组织都需要回应的“新责任”。如果可以考虑更多与在华工作的国际组织及境外民间组织合作,充分发挥这类机构谙熟于经验总结与提炼、分享形式多样化等特点,相信将有助于将中国经验以更具国际化的视角及分享形式,传递到全球更多地区,让其他发展中国家的人民和社区获益成长。

无论是“一带一路”战略”还是中国“走出去”战略,都是在探索一条促进共同发展、实现共同繁荣的合作共赢之路。近日,习近平出席联合国70周年系列峰会时,宣布了中国将为发展中国家提供100个减贫项目、100个农业项目、为发展中国家妇女提供培训等多项促进全球减贫议程的重大举措。与这些旨在增进理解信任、加强全方位交流的和平友谊举措相适应的,应有一支具有中国本土的知识和立场、理解国际发展视野的中国民间组织力量,在国际舞台上协助政府承担大国责任。而在这些中国民间力量“走出去”的历程中,国际组织和境外民间组织无疑可以发挥促进交流学习、搭建合作平台、提供对接渠道等积极作用。

习近平出席2015年度减贫与发展论坛,一方面体现了中国政府打赢扶贫“攻坚战”的决心和信心,另一方面也是对联合国发展峰会近期通过的“2015后发展议程”的积极回应,表明了中国愿意加强国际减贫合作,共享减贫经验的大国责任与大国担当。从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视角看,国际组织与境外民间组织亦应更加积极主动回应外部环境变化,调整自身工作的定位,充分发挥自身特色和擅长之处,在消除贫困,促进人类共同发展道路上做出更多贡献。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