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发展门户网讯 世界银行近日发布预测,2015年全世界极贫人口占全球总人口的比例有望降低到10%以下, 并举出新鲜证据表明长达四分之一世纪的坚持不懈的减贫努力使得世界更接近2030年终结贫困的历史性目标。
世行在题为《消除绝对贫困、共享繁荣——进展与政策》的报告中采用了每天1.90美元的最新国际贫困线。新贫困线保留了世界最贫困国家的老贫困线(即,根据2005年不变价每天1.25美元)的真实购买力。采用这一新贫困线(以及新的国家层面生活水准数据),世界银行预测今年全球贫困人口将从2012年的9.02亿人减少到7.02亿人,占全球人口的比例从12.8%下降到9.6%。
来自低收入国家的实际贫困数据有很大的滞后,但世行在秘鲁首都利马召开年会前夕发布信息,根据现有最新数据做出目前的预测。
世界银行集团行长金墉说,持续大幅减贫的成果,归功于发展中国家近年来的强劲经济增长,归功于对人民教育卫生投资和建立社会安全网出现防止返贫。不过,他也警告说,由于全球经济增长放缓,由于世界剩余贫困人口中的许多人生活在脆弱和受冲突影响国家,以及剩余贫困的巨大深度与广度,消除极度贫困的目标依然是一个十分雄心勃勃的目标。
金墉说:“这是当今世界最好的故事——这些预测告诉我们,我们是人类历史上有能力终结极度贫困的第一代人。贫困率降为个位数的这个新预测应为我们增添新动力,帮助我们更明确地专注于终结极度贫困的最有效的战略。这会非常难,特别是在一个全球增长放慢、金融市场波动、冲突战乱不断、青年失业率高企和气候变化的影响日益增大的时期。但是这仍然是在我们掌握之中的,只要我们的雄心壮志与国家主导的帮助亿万剩余极贫人口脱贫的计划相互配合。”
2013年4月,即金墉就任世界银行集团行长的9个月之后,世行理事会批准了两大目标,即,2030年终结极度贫困和增加底层40%人口的收入促进共享繁荣。
金墉说,贫困率的进一步降低将来自基于证据的做法,包括:促进基础广泛的增长以创造足够的增收机会;通过扩大教育、卫生、环卫的覆盖面并提高质量,保护贫困弱势人群防范失业、饥饿、疾病、干旱等自然灾害的突发性风险,投资于人拓宽发展前景。他说,这些措施也会极大地促进共享繁荣,改善每个国家最不富裕人群的福祉。
金墉说:“确立了这些战略,世界到2030年终结极度贫困并提升低收入家庭的生活前景的可能性就会大得多。”
贫困仍然集中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和南亚地区
在过去数十年里,东亚及太平洋、南亚和撒哈拉以南非洲三大地区占了全球贫困人口的95%左右,但这三大地区的贫困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在1990年,东亚占全球贫困人口的一半,撒哈拉以南非洲占15%左右。根据2015年的预测,这种情况几乎完全颠倒过来:撒哈拉以南非洲占全球贫困人口的一半,东亚占12%左右。各地区的贫困率都出现下降,但在冲突多发国家或过度依赖大宗商品的国家贫困程度加深并更加难以消除。
全球贫困人口日益向撒哈拉以南非洲集中,这种情形令人担忧。虽然部分非洲国家减贫成就斐然,但该地区从整体上减贫步伐落后于世界其他地区。预计2015年撒哈拉以南非洲的贫困率将从1990年估计的56%下降到35%。人口快速增长仍是拖累很多国家减贫进程的一个关键因素,定于10月8日发布的今年的《全球监测报告》对此会有说明。
根据世行对2015年的地区贫困预测,东亚太平洋地区的贫困率将从2012年占人口的7.2%下降到4.1%;拉美加勒比地区的贫困率将从2012年的6.2%下降到5.6%;南亚的贫困率将从2012年的18.8%下降到13.5%;撒哈拉以南非洲的贫困率将从2012年的42.6%下降到35.2%。由于中东北非地区主要国家的冲突与脆弱性,该地区没有可靠的当前贫困数据。
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考什克˙巴苏说:“近20年发展势头强劲,但自2008年爆发金融危机以来旷日持久的全球经济放缓已开始对新兴经济体投下阴影。前方还会出现一些颠簸,近期内经济增长前景对于新兴经济体不太乐观,这会对战胜贫困和满足弱势人群尤其是社会底层40%人口的需求带来新的挑战。”
度量全球和国家贫困
最新全球贫困线和贫困率是基于世界各国现有的最新价格数据确定的,不仅影响到全球贫困线的划定,还包括世界各国最贫困人群基本的衣食住需求。不过,这一全球性度量标准只是为了更好地惠及贫困弱势人群所采用的诸多跟踪度量标准之一。
世界银行贫困与公平全球实践局高级局长阿娜·雷文加说:“在全球性机构设定全球性目标时,我们必须要能使用一个通用的度量标准来比较各国的进展情况,对不同国家的绝对贫困人群一视同仁。但各个国家设定的国家贫困线也同样重要,反映出他们自身的生活水准。这些对于政府和政策制定者至关重要,有助于他们制定改善民生的计划和促进最贫困人口脱贫的政策。”
雷文佳说,世界银行集团将继续与借款国及合作伙伴共同努力改进度量和跟踪监测贫困的方法,开展统计能力建设,填补长期存在的数据空白,并将可靠的数据与分析结合到发展工作中去,以期更好地惠及陷于难以消除的贫困之中的人民及其家庭。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