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方案“四同原则”普适价值理念 引领人类共赢前行

发布时间: 2015-09-30 17:32:03  |  来源: 中国发展门户网  |  作者: 杨多贵  |  责任编辑: 王振红
关键词: 四同原则 习近平 联合国 可持续 杨多贵

20多年来,中国在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方面一直是自觉的、积极的、主动的,而且是卓有成效的、走在世界前列的。1994年中国发布了世界上第一个可持续发展国家纲要《中国21世纪议程》;2003年以来,中国在可持续发展的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中,提出和践行的“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科学发展观和生态文明建设,是对可持续发展思想精髓和实践经验的升华和结晶。特别是2015年5月国家正式发布了《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2015年9月又正式发布了《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表明了中国在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方面走在时代的前列。在今年联合国发展峰会召开前夕,联合国(UN)调查中国老百姓对可持续发展的了解,认为在将近200个国家和地区当中,中国对可持续发展的理解和认识在世界居首。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说:中国在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和取得成就方面是NO.1。2015年9月26日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与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纽约联合国总部举行会晤,称赞“中国的全球领导力将在本周清晰展现”。

早在2005年,英国《卫报》提出了一个的历史命题:“19世纪,英国教会世界如何生产。20世纪,美国教会世界如何消费。如果中国引领21世纪,它就必须教会世界如何可持续发展。”国家主席习近平2015年9月28日在纽约联合国总部出席第七十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并发表题为《携手构建合作共赢新伙伴 同心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讲话。习近平主席的讲话充分体现了中国对人类可持续发展关怀思考和行动倡议,充分展现了具有中国特色、蕴含中国智慧、贡献中国方案的“四同原则”,即“和而不同”、“命运共同”、“世界大同”和“绿色认同”,必将成为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普适价值理念。

其一,“和而不同”。在文明、文化、思想理念、价值观等方面,重在遵循“和而不同”。“和而不同”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多元属性和包容属性。“和而不同”是社会事物和社会关系发展的一条重要规律,也是国家之间处世行事应该遵循的准则,是人类各种文明协调发展的真谛。“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只有不同的事物统一起来才能产生新的事物,它是百物构成的法则。习近平主席演讲指出:我们要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人类文明多样性赋予这个世界姹紫嫣红的色彩,多样带来交流,交流孕育融合,融合产生进步。文明相处需要和而不同的精神。只有在多样中相互尊重、彼此借鉴、和谐共存,这个世界才能丰富多彩、欣欣向荣。不同文明凝聚着不同民族的智慧和贡献,没有高低之别,更无优劣之分。文明之间要对话,不要排斥;要交流,不要取代。人类历史就是一幅不同文明相互交流、互鉴、融合的宏伟画卷。我们要尊重各种文明,平等相待,互学互鉴,兼收并蓄,推动人类文明实现创造性发展。

其二,“命运共同”。在地缘政治、国家关系、经济发展等方面,重在遵循“命运共同”。“命运共同”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共赢属性和责任属性。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各国共处一个世界,人类大家庭是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当今世界,追求“一家独大”、“一枝独秀”已经行不通,必须坚持合作共赢、共同发展;坚持实现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中国自古就崇尚“以和为贵”、“协和万邦”、“四海之内皆兄弟也”等思想基因。习近平主席演讲指出:当今世界,各国相互依存、休戚与共。我们要继承和弘扬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我们要建立平等相待、互商互谅的伙伴关系。我们要坚持多边主义,不搞单边主义;要奉行双赢、多赢、共赢的新理念,扔掉我赢你输、赢者通吃的旧思维。我们要营造公道正义、共建共享的安全格局。我们要摒弃一切形式的冷战思维,树立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安全的新观念。

其三,“世界大同”。在人类追求、社会发展、公平正义等方面,重在遵循“世界大同”。“世界大同”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普惠属性和人本属性。“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是人类最崇高的伟大的理想。早在2500年前,中国思想家孔子就提出“大道之行,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是……谓大同”这一伟大的设想。19世纪末20世纪初,戊戌维新变法倡导者康有为在其所著《大同书》中,勾画“大同之世,天下为公,无有阶级,一切平等”的理想社会。遵循世界大同,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消除贫富差距,弥合数字鸿沟,实现公平正义;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关注人的价值、权益和自由,关注人的生活质量、发展潜能和幸福指数,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最终实现人类的全面发展。习近平主席演讲指出:富者愈富、穷者愈穷的局面不仅难以持续,也有违公平正义。大家一起发展才是真发展,可持续发展才是好发展。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应该秉承开放精神,推进互帮互助、互惠互利。当今世界仍有8亿人生活在极端贫困之中,每年近600万孩子在5岁前夭折,近6000万儿童未能接受教育。刚刚闭幕的联合国发展峰会制定了2015年后发展议程。我们要将承诺变为行动,共同营造人人免于匮乏、获得发展、享有尊严的光明前景。

其四,“绿色认同”。在气候变化、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重在遵循“绿色认同”。“绿色认同”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时代属性和文明属性。目前,全球绿色新政方兴未艾,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型成为历史大潮。习近平主席演讲指出:我们要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人类可以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但归根结底是自然的一部分,必须呵护自然,不能凌驾于自然之上。我们要解决好工业文明带来的矛盾,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目标,实现世界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建设生态文明关乎人类未来。国际社会应该携手同行,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之路,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坚持走绿色、低碳、循环、可持续发展之路。在这方面,中国责无旁贷,将继续作出自己的贡献。同时,我们敦促发达国家承担历史性责任,兑现减排承诺,并帮助发展中国家减缓 和适应气候变化。(作者:杨多贵 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研究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