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改造+产业扶持:宁夏海原原州两地整村推进助脱贫

发布时间: 2015-09-25 10:46:51  |  来源: 中国发展门户网  |  作者: 王虔  |  责任编辑: 王虔
关键词: 基础改造 产业扶持 宁夏 海原 原州 整村推进 脱贫

中国网/中国发展门户网讯 (记者 王虔)西海固,1972年被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确定为最不适宜人类生存的地区之一。这片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的土地长久以来留在人们心中的印象就是环境恶劣、人民贫困。西海固与甘肃定西、河西合称“三西”,1982年,国家启动三西扶贫开发计划,首开中国乃至人类历史上有计划、有组织、大规模“开发式扶贫”的先河。记者随国务院扶贫办组织的“三西”扶贫开发现场会议考察采访了解到,经过多年努力,西海固的人民渐渐开始走出贫困。位于这片区域的海原县与原州区,通过整村推进,让当地人民的生活有了更高的质量。

徐坪村养殖户的牛棚 中国网/中国发展门户网 王虔 摄

海原县徐坪村:技术工劳务输出与传统养殖并举

徐坪村位于海原县史店乡,干旱少雨,全村有480户2600人,2013年人均收入3000元,是扶贫开发整村推进区级示范点。“在基础设施改造上,全村硬化了6公里道路,修建了一个文体广场、30盏路灯,完成了6000株绿化,”乡干部介绍,“这里80多户的危房进行了改造,每户都装了太阳能、建了卫生厕所。”

基础设施的改进,让村民生活的更舒适方便。在增收方面,由于徐坪村村民很多拥有转瓦工等专业技术,经济收入的65%以上来自于劳务输出,县里会对外出务工的技术工进行培训,现在已经拥有了13个劳务经纪人。

在徐坪村,养牛是传统产业,2013年,华润集团定点帮扶海原县,与徐坪村进行了养牛产业合作。集团引入良种西门塔尔牛赊销给养殖户,以高于市场价的价格回购育出的架子牛(公牛犊),一头350公斤的牛犊价值8000—9000元,农户可用卖牛款抵冲贷款,而产下的母牛可以被养殖户无偿留下。政府帮助养殖户搭建牛棚顶棚、全县有六个技术服务站。“这种牛长膘快、发育快、还好喂,比以前养的品种好。”首批开始养殖的农户表示。

上马泉村村景 中国网/中国发展门户网 王虔 摄

原州区上马泉村与驼巷村:就近务工+金融扶贫

同样是以劳务输出为主要经济来源,原州区上马泉村与徐坪村不尽相同。“我们外出务工以就近务工为主,主要是家政服务、电焊这些,农闲务工、农忙种地。”当地干部这样介绍。现在全村2178人中有800多人外出打工。

在上马泉村整村推进过程中,村组硬化道路达到7.9公里,实现了村间全通硬化路。在种植业方面,传统的马铃薯种植利润小,当地试行中药材、紫花苜蓿等特色种植。另外,上马泉村还将金融扶贫作为新的突破口,施行低息、贴息、时间长的贷款,全村贷款达810万。这个曾经是原州区乞讨人员主要来源地的村子,在2014年达到了人均可支配收入4480元。

与上马泉村同在原州的驼巷村,有820多人在外省务工,村里成立了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帮助力有不逮的留守农民完成播种和收割。“服务中心帮忙播种,一亩地收30元,外面人要40到50元。”当地人这样介绍。这里也实行了贷款优惠,利息在4%左右。2014年,驼巷村人均收入为6870元。

39岁的张彩霞是驼巷村村民,由于丈夫患病,她家成为了特困户。2014年,她养了十几只羊,政府帮她盖了羊棚,并且补助她每只羊500元。同时,她领了村里扫路的活儿,还在地里种植了饲草。去年她盖了新房子,“自己出14000元,其它的国家补贴。”她算了一下,如果自己盖这么大的房子,要花60000元左右。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