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布会上,嘉宾就粮食安全面临的挑战和机遇问题进行讨论。中国发展门户网 焦凯/摄
中国发展门户网讯 (实习记者 焦凯)9月17日,国际扶贫发展机构乐施会发布《提升恢复力:灾害风险管理与气候变化适应指南》中译本,提出灾害风险管理与气候变化适应的十项基本原则,并提出“降低灾害和气候变化风险,需要同时注意灾害风险管理与气候变化适应两个方面,以降低社区的脆弱性和提升恢复力,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结论。
据了解,“恢复力”是指个体、家庭、群体或系统在不牺牲(或潜在提升)其长远利益的前提下,预测和承受危害、气候变化影响、其他冲击和压力及从中恢复的能力。2015年3月,中国气象局在联合国世界减灾大会上发布了《中国极端气候事件和灾害风险管理与适应国家评估报告》,第一次将Resilience翻译为“恢复力”。
“恢复力不是一个固定的或稳定的状态,而是一系列动态的条件和过程。”乐施会气候变化与贫困团队经理王彬彬解释:“国际社会在灾害风险管理中,重点关注如何建立脆弱人群的恢复力。国内对恢复力的理论研究还缺乏统一的定义和认知。乐施会选择这个时间出版《提升恢复力:灾害风险管理与气候变化适应指南》中译本,希望在国家评估报告的基础上,提供具有可操作性的指引,进一步推动恢复力议题在中国的落地。”
记者从发布会上获悉,灾害风险管理与气候变化适应的十项基本原则包括:1.增强对致灾因子和气候变化的认知;2.增强对暴露度、脆弱性和能力的认知;3.明确各利益相关者的权利与责任;4.加强受气候灾害威胁人群的参与和行动;5.促进全社会和政府所有部门的参与和改变;6.促进多层级的协同配合;7.借鉴并建立多渠道知识体系;8.秉持灵活性和响应性;9.注重不同气候变化的长期影响;10.遵循无害原则。
书中具体阐述了十项基本原则在生计、粮食安全、自然资源、教育、健康等关键领域的应用指南,并从实践层面提出了具体的实施细则和参考案例,有助于实现灾害风险管理与气候变化适应的最终目标,即增强人和社会的恢复力。
本书基于灾害风险管理与气候变化适应的内涵,还提出了灾害风险管理与气候变化适应的关键群体、重点领域、关键情景及所需的有利环境。书中强调,气候变化使致灾因子和影响的频率和强度增加,影响人们的生计和健康,导致其脆弱性增加,暴露于致灾因子的群体将长期面对气候变化带来的威胁。
本书主译之一,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副研究员李迎春指出: “在全球范围内,气候变化导致高温、强降雨、干旱等极端天气事件增加,气候灾害频发。贫困地区的农业和生活更依赖于自然条件,应对气候变化和灾害的能力相对较差,因此,贫困地区最容易受到气候变化及气候灾害的威胁。灾害风险管理与气候变化适应活动与农村生计发展和减贫工作密不可分。”
《提升恢复力:灾害风险管理与气候变化适应指南》英文版于2013年首次在英国出版。该书由6家机构合作完成,包括国际关怀组织、天主教救助服务会、国际美慈组织、乐施会、救助儿童会和世界宣明会。国家气候变化专业委员会委员林而达认为,中译本的引进“为我国开展灾害风险管理与气候变化适应工作提供了参考案例,是一本实用的工作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