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谈论闽东的教育,首先有一个怎样估计的问题。历史地看,解放以后,特别是十年来的教育事业的发展是可以引以为豪的。解放以前的穷乡僻壤,现在都办起了学校,农民娃娃上大学也不是新鲜事了。但是不是就可以沾沾自喜了呢?我看不能!用新的教育观来衡量,我们只能多几份忧患意识。什么是新的教育观呢?它不再是过去那种就教育论教育,而是把教育问题同经济、社会的发展联系起来,看这个地方的教育是不是适应并且促进了本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我们以这种教育观来审度闽东教育的现实,就应当认识到形势的严峻了。我们已经看到了闽东经济的贫困,那么,教育是不是也“贫困”?把问题看得严重些,还是好的。因为这有助于增加我们的危机感和紧迫感。我走了不少乡村,看到不少简陋的校舍,心里沉甸甸的。在同农村干部、农民专业户的交谈中我更感到科技兴农、人才兴业的重要和紧迫。农民有脱贫致富的决心,却伴有缺乏文化知识、科学技术的苦衷;乡镇企业、县级工业急待崛起,也存在诸事齐备,只缺人才的忧愁。
应当承认,闽东的经济发展缓慢,致使我们拿不出那么多钱办教育,我们为此尝尽了办教育难的苦头;我们更应当看到,因为教育没有办好,今天我们正在经历经济发展受人才制约的困扰。我在一篇文章中曾谈到过教育上的马太效应:越穷的地方越难办教育,但越穷的地方越需要办教育,越不办教育就越穷。这种马太效应,实际上也是一个“穷”和“愚”互为因果的恶性循环。
所以,我们必须站在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高度来思考教育问题。在闽东老、少、边、岛、贫的现实态势下,建设为开放所亟需的、为经济发展所亟需的软环境,必定要把人才作为软环境中最为重要的一环。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人才兴旺就是科技兴旺,经济兴旺。经济靠科技,科技靠人才,人才靠教育。教育发达——科技进步——经济振兴是一个相辅相成、循序递进的统一过程,其基础在于教育。古人提出“敬教劝学,建国之大本;兴贤育才,为政之先务”是很有见地的。我们必须站在这样的战略高度上看问题,真正把教育摆在先行官的位置,努力实现教育、科技、经济相互支持、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
有人会说,现在最矛盾的是没有足够的经济实力来发展教育。当然,我们不能不承认闽东的实力薄弱,但总不能因为穷而不想办好教育。也不能说,等哪一天富了,那一天再来讨论教育问题。邓小平同志曾经说过,我们要千方百计,在别的方面忍耐一些,甚至牺牲一点速度,把教育问题解决好。因此,我们办教育,要舍得花时间,舍得花精力,舍得下本钱。“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问题是绝对不允许“等一等”的。现在不是议论闽东要不要办好教育,而是要动手解决怎样办好教育的问题。
做任何事情,出发点错了,方向也就偏了。办教育也有出发点的问题。我们是在闽东这块土地上办教育,只能立足于闽东的实际。
闽东的实际,我们至少有三个方面应当把握。第一,闽东是贫困地区,办教育必然受到财力的制约;第二,闽东地区主要是农村,农村教育应占相当的比例;第三,闽东的教育落后面还相当广,文盲比较多。我认为从这三方面的实际出发,我们就可以脚踏实地地走一条比较合乎闽东客观需要的办教育的路子了。
一、正确处理数量与质量的关系,坚持持续、稳定、协调地发展教育事业。考虑到办教育受财力制约这个重要因素,我们除了要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的基本国策,创造条件,增加投入,保证教育事业必要的、合理的速度和规模以外,还必须做到两个相结合:一是把数量发展和教育结构的调整结合起来;二是坚持普及与提高相结合。具体的目标,就是要建立“三位一体”的教育体系,即: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成人教育。基础教育是一般的文化科学知识的教育,这是整个教育体系的奠基工程。尽管我们过去讲基础教育比较多,但基础教育的规模还不够,质量更有待于进一步提闻。职业技术教育主要是培养新一代劳动者和中、初级技术人才。列宁在《关于提高人民劳动生产率》中说:“提高劳动者生产素质最可靠的办法就是在广大人民群众中普及职业技术知识的本领”。职业技术教育理所当然地要同闽东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以及同农民脱贫致富的需要紧密结合。特别是开展职业技术教育要重视实践,不能只在“黑板上种田”,一定要教给学生实际本领,使他们回家后有可能成为生产能手。成人教育的重点应放在岗位培训上,要广泛地开展岗位培训,提高从业人员本岗位需要的工作能力和生产技能。成人教育不是单纯的文化、技术教育,而是全面开展政治、文化、技术、管理教育,全面提高劳动者的思想道德和科技文化素质。
财力的限制,使闽东的教育经费严重不足,这种现实在短期内不会有大的改观。为了持续、稳定、协调地发展教育事业,我们必须走一条国家办学与社会办学相结合的路子。调动各级各方办学的积极性,多渠道筹措经费,增加投入。对教育经费在各县财政支出中的比例,以及社会如何负担,都应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特别应当强调的是,我们要十分重视提高有限教育经费使用的效益,一分钱的投入就要有五倍、十倍、百倍的产出。
二、必须适应闽东农村经济的发展。闽东地区主要是农村,需要有一个“泥土味十足”的教育特色。我们的目标是培养更多的能脱贫致富的知识型劳动者。为此,必须把发展基础教育和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成人教育结合起来。特别应该看到的是,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家庭经营是农村的主要生产方式,农民迫切需要的是各种能够尽快脱贫致富的实用技术,而不是常规的系统的专业理论,欢迎的是生产经营的熟练劳动力和初、中级技术人才。有人会问,这是不是太实用主义了呢?不是的。我们讲的是实效。即要求教育有效地为农村社会主义各项建设事业服务。
三、必须重视扫盲工作。我们面临一个文盲面还相当大的现实。从1985年普查的情况看,全区文盲、半文盲占农村劳动力的40.3%。经过近几年的扫盲,这个比例可能会有所下降,但恐怕不会太多,而且值得注意的是新的文盲还在出现。列宁说过,在一个文盲充斥的国家里,是不能建设成共产主义的。大量文盲的存在,不但使农民缺文化、少技术,不善经营,致富门路窄,还导致愚昧落后的习俗滋生蔓延。所以闽东的教育必须注意重视扫盲。尽管这个起点很低,却很实在,决不能认为“扫盲不扫盲一个样”、“剩一些文盲也无关紧要”。今年是国际扫盲年,我们应拿出实际办法来。扫除文盲需要愚公移山的精神,一年扫一点,几年扫一片。我们的扫盲方针是:把扫盲教育同学习实用技术、帮助农民脱贫致富密切结合起来——这是立竿见影的方针——只有在文盲感到学文化是关系自身切身利益的大事时,才能有学习的自觉性。
(一九九〇年二月)
摘自《摆脱贫困》福建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