迟福林:中国经济转型升级面临三大挑战

发布时间: 2015-08-28 14:33:11  |  来源: 中国发展门户网  |  作者: 辛闻  |  责任编辑: 王虔
关键词: 迟福林 经济转型升级 十三五

中国发展门户网讯 8月28日,在新加坡国立大学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亚洲竞争力研究所主办“大中华经济圈省域与区域竞争力研究、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既大中华地区收入增长分析研讨会”上,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发表演讲,题为《“十三五”: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趋势与挑战》。

迟福林指出,中国经济转型升级面临三大挑战:

1.产业结构调整——从工业主导转为服务业主导

(1)经济结构与发展阶段不相适应。到2020年服务业占比达到55%以上,基本形成服务业主导格局,是工业化中后期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标志。目前,虽然服务业增加值规模明显增加,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今年上半年达到49.5%,创历史新高。但与发达国家70%以上水平相比仍然偏低,与巴西和俄罗斯相比也有10个百分点以上的差距,这使“有需求缺供给”的矛盾日益突出。

(2)结构调整进程中的矛盾问题逐步凸显。例如:劳动力成本明显提高,这也是制造业竞争力下降的原因之一;资源环境约束全面增强,高消耗为特征的粗放型制造业难以为继。

(3)提升国际竞争力需要尽快形成服务业主导的产业结构。以研发为重点的生产性服务业比重太低,占GDP的比重仅为15%左右,同发达国家有1倍以上的差距,已成为制约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主要因素,掣肘了“中国智造”进程。“十三五”要努力使生产性服务业占GDP的比重从15%提高到30%。

2.创新能力提升——从投资拉动转为创新驱动

(1)创新驱动关键是科技创新能力。目前,中国的科技创新能力在国际上处在中等偏下的水平。2013年国家科改领导小组的调查显示,在参与调查的十大领域、1149项关键技术中,195项(17%)已经达到国际领先水平,355项(31%)与国际先进水平同步或相差不大,还有599项(52%)与国际先进水平有较大差距,处于跟踪阶段。尤其是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对外依存度高达60%左右。

(2)依托“互联网+”,加快形成创新创业的制度环境。互联网+是中国实现技术赶超的历史机遇。中国在这方面积累了某些主要的经验。下一步,需要加快形成“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制度环境,激发互联网+带来的巨大潜力。例如,扩大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基金规模,支持和鼓励更多的地方政府设立中小企业发展基金;引导地方政府、创业投资机构及其他社会资金支持初创期的中小企业和微型企业发展;搭建中小企业创新创业的制度平台。

(3)创新驱动重在教育。中国现行的教育体制带有考试型、封闭性、行政化的某些特点,而这又是难以形成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制约因素。要加快形成创新型、开放性、专业化的教育体制,为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经济结构调整提供所需的各类专业人才。“十三五”教育改革,需要“跳出教育看教育”,加快推进以优化结构、提升质量为基本目标的第二次教育改革。

3.全面改革突破——从被动改转为主动改

(1)要有改革的内在冲动和改革的自觉行动。十八届三中全会、四中全会着重强调全面改革,但全面改革面临着利益关系调整、权力结构调整的巨大挑战,改革比过去30年深刻的多、复杂的多、艰巨的多。今天,全面深化改革的难度很大,关键在于一般性讲改革故事的人太多,干改革实事的人太少,有冲动、有热情投入改革的人就更少。

(2)要形成改革的大氛围。在增长、转型、改革高度融合的阶段,要使改革不走回头路,并有所作为,需要尽快形成改革的大环境,要进一步解放思想,需要建立改革的激励机制,需要鼓励地方的改革试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