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网评:积极应对劣质不合格农产品滞销难题

发布时间: 2015-08-18 09:53:58  |  来源: 中国发展门户网  |  作者: 李国祥  |  责任编辑: 王虔
关键词: 发展网评 劣质 不合格 农产品 滞销

现实当中,农民经常会遭遇到生产出来的劣质不合格农产品在价格低迷的时候不易销售。今年淮河等局部地区在小麦收获季节碰上连绵烟雨,造成农民手中的小麦因出现籽粒不饱满和霉变而销售不出去。实际上,前些年玉米收获后也往往因天气原因而出现品质不高和霉变的情形。除粮食外,其他农产品也有类似情形。今年内蒙古局部地区牧民因手工或者半机械化挤奶导致细菌超标而出现严重滞销。

如何看待农民因生产出来的劣质不合格农产品销售困难问题?是农民自认倒霉,还是收购企业没有承担社会责任?

如果让农民完全承担劣质不合格农产品的损失,这似乎不完全合理,也可能会挫伤农民生产积极性。从市场公平交易原则来看,收购企业有权拒绝收储劣质不合格农产品,这也是收储加工企业对消费者负责,合情合理。农民是弱势群体,劣质霉变小麦和玉米并不是农民希望的,是天气等不可抗力因素造成的。农民因不可抗的因素或者其他非主观原因,生产收获的劣质不合格农产品销售不出去,就没有了收入,就可能失去生计来源,这对于正在不断涌现的规模化农业新型主体的损失更大。我国很多农民对质量安全等观念比较淡薄和模糊,生产出来的劣质不合格农产品销售不出去,可能误以为是该种农产品不好销售,下年就放弃该种农产品生产,导致下年度的此类农产品供给减少和市场波动。

有人可能会说,农民生产不合格劣质农产品,可以通过技术等措施来克服。农民收割小麦和玉米后如果遭遇阴雨天气,及时烘干。牧民养殖的奶牛使用高标准的自动化挤奶设备以减少细菌感染。从技术的角度来看,如果农民不使用相应技术措施而出现的劣质不合格农产品滞销,应由农民自己承担损失。但是,农民由于习惯,以及技术普及进程和经济性等原因,有时还无法立即全部使用上新技术措施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要让农民从技术保障方面减少劣质不合格农产品,还需要一个相当长的过程。在技术措施尚不能保障绝大多数农民不生产劣质不合格农产品的情况下,置农民利益完全不顾,似乎有些不妥。

当然,盲目地让收购企业把农民所有劣质不合格农产品收购上来,似乎不妥。过去,农民利益置上,再加上农产品市场供求关系偏紧,农民生产出来的劣质不合格农产品,往往会有收储加工企业以相对较低的价格收购,目前看来这种做法后遗症不小。收储企业收进的劣质不合格农产品,再流通时往往比较困难,更大的不利影响是信誉,冲击的是消费者对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的信心。

我们不能再对农民大批量的劣质不合格农产品置之不理了,也不能完全让单一主体承担责任和损失,而需要从技术、机制和配套政策等方面作出切实的探索,让中国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水平迈上新台阶。(李国祥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