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可持续发展一定要注重三型农业

发布时间: 2015-08-13 15:30:22  |  来源: 中国发展门户网  |  作者: 方青  |  责任编辑: 方青
关键词: 农业发展 耕地 农村 农业可持续 农产品 农民

    中国发展门户网讯 农业部、发改委等八部委上半年共同发布了《全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2015-2030年)》,《规划》一经发布便引起了巨大反响。农业是我国经济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关系民生的切实方面。我国目前已经进入新时期、新常态,在新时期、新常态下怎样以创新促发展,打造发展新引擎,实现我国农业的持续稳定增长,已经刻不容缓。近日,《规划》专家撰写组负责人,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环境经济与政策创新团队首席科学家朱立志研究员在做客中国网《中国访谈》时,对《规划》内容进行了深入解读。

朱立志表示,我国的传统农业在可持续发展方面做得非常不错。大家可能知道有一本书,叫《四千年的农夫》,这是1911年美国农业部土壤局的局长富兰克林·金,他到中国是1909年,花了9个月的时间跑了亚洲三个国家,首先是中国,然后是日本、韩国,那时候的日本、韩国主要跟中国学的,农业的精耕细作、培肥土壤,回去以后他就在1911年发表了一本书,叫《四千年的农夫》,讲得就是中国的农业怎么与大自然协调一致的生产方式。因为当时的美国农业还是一种广种薄收,粗放式经营,就是一块地不知道培肥,就是说我种过一块地我就跑到另外一块地了,这块地就荒着了,他不知道怎么去把土壤的肥力提高。学了中国人民的做法以后,他回去发布这本书,被称为是第一次在西方世界介绍农业可持续发展精髓的书,说明什么呢?说明我们传统农业是可持续的。

到了后来,我们的做法美国也准备学,但是他们的化肥农药出来了,化肥农药很简单,他们就大量的采用化肥农药,化肥培肥地力,农药消灭病虫害,非常有效,他们就把中国的做法给抛弃掉了。再接着后来,中国到了七八十年代开始,也开始学他们的了。尤其是七八十年代开始用化肥、农药,到了90年代我们国家到处都在建化肥厂、农药厂,就是西方的先进经验,咱们得学,结果把好的传统的农业做法都忘记掉了。

到了八九十年代,尤其是八十年代联合国环发大会发布了一个重要报告,这对世界影响很大,叫《我们共同的未来》,首次提出了可持续发展这个概念,就是说,既要顾及当代人,还要顾及子孙后代,也就是说可持续发展的概念首次提出。在世界各地都有在探讨,在中国八九十年代也开始探讨,紧接着在农业领域也进行了不断的探讨,尤其是在理论研究方面和逐步实验方面,都做了很多的工作。

到目前开始全面规划深入实施的阶段,也就是这个《规划》出来了。在这个《规划》出来的时候,其实也取得了一些成绩,毕竟有多年的理论探讨和逐步实验,首先取得的成绩就是在理论探讨方面,紧接着我再说一下实践方面的能力。

理论探讨方面,尤其是这次《规划》,把多年来我国在这方面的理论进行了归纳,然后界定了中国特色的农业可持续发展究竟是什么定义。

首先在基本定义的层面,有几句话叫“农业可持续发展是指合理利用农业资源,有效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确保当代和后代对农产品的需求得到满足。”也就是不只当代还有后代,这是一个基本定义的层面是这么说的。在发展方略上还有一句话,叫“通过技术进步、结构调整和制度创新,要逐步实现社会、经济、生态的协调发展。”这是关键性的发展方略。

还有在核心工作上面也有界定,就是说“农业可持续发展一定要注重三型农业”,三型农业——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生态保育型。

过去大家都知道,搞了很长时间的两型农业,就是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农业是一个生态产业,不上升到更高的生态层次肯定搞不好农业的,所以在这次可持续发展规划里面,提出了新的第三型——生态保育型,形成了三型农业——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生态保育型。从资源、环境、生态的角度全方位的把握我们农业建设的核心工作。

因为在讲资源的时候,大家主要偏重于利润,讲环境的时候大家着重思考的是影响,讲生态咱就是更重要的层面讲究的是协同、协调,就是生物与环境之间怎么协同发展。农业是一个生态产业,如果这种协调共生的系统没有建立好,咱农业不可能持续的。只有这样三型农业建立好了,农业才能有发展后劲,才能确保粮食安全,才能推动整个的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离不开农业的生态建设。

接着在理论探讨方面还有一个重要的成就,就是提出了价值循环理论,这主要是针对农业循环经济,当然也可以上升到整个的各种类型的农业以外的循环经济,都可以用这个价值循环理论,因为讲价值循环理论的最经典的理论依据就是3R理论,就是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但是这还是从技术层面上面,停留在技术层面上的解释。

从经济层面解释的尝试价值循环理论进行了有益的探讨。

第一个层次,他认为通过系统中的物质单元循环增值,可以用同样的资源创造更大的价值,这是它的第一个层次。第一个层次说的就是怎样以同样的资源创造更大的价值。

第二个层次,这个理论阐明了什么叫价值,这里面的价值是正价值减去负价值的减后的价值,而不是以前说多少产值,多大的农产品产量。在生产这些产值和产量的同时,还对社会、对环境、对资源有一种破坏的作用,这种负价值并没有把它减去,这个理论就是说,既要考虑正价值,更要考虑负价值。负价值往往还不体现在当下,它还体现在第二年,甚至于更长时间。

如何把未来若干年的负价值折换成现值来扣除,在正价值里面进行扣除,这是我们要计较的,这是真正的价值,不扣除这种价值那是有水分的价值。还有就是这个理论紧接着就阐述了怎么样增加更多的正价值、减少负价值,这是这个理论的另外一个层次。

这个理论强调了,如果要是用价值链条来拉动物质单元在系统内的循环,可以建立一个畅通的循环通道。我们在循环经济的时候往往忽略了这一点,为什么好的地方循环经济做不下去,它忽略了用价值链条来拉动。因为循环经济里面的每一个部门、每个相对独立的机构,都是有自己利益的,说白了它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经济理性人,它要计较价值,它只有在价值链条上进行交易,它才能完成物质的循环,通道的建立。

这个理论还用理论数学的推导进行了阐述,就是一个单元的物质经过若干个循环以后会产生更多的资源。就拿目前农业的秸秆来说,中国每年大概有两亿吨秸秆白白浪费了,要知道秸秆也是用水、土,用劳动力、肥料生产的,它并不是说一块地光长果实不长秸秆,秸秆也是一种生物质量,也是一种收成,但是两亿吨就白白浪费了,如果充分的利用,利用好了,没有让它浪费,基本上相当于增加了20%的能源资源数量,这是相当可观的。

在具体的实践方面,长期以来也取得了很多成就。

首先,农业生活生产能力和农民的收入在持续提高,比如说粮食已经创造了十一年丰,过去我们讲十一年增,从今年开始我们改变为丰产,不叫增产。因为粮食不能老是追求大幅度的增产,只要它丰收就行。如果老是大幅度的增长资源会跟不上的,反而会破坏资源生态环境,所以我们提出十一年丰。确实我们的粮食实现了十一年丰,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成就。还有人民收入实现了十一连快,快于城市居民的增长力。第二,农业利润水平稳步提高。第三,农业生态保护建设的力度不断加大。第四,农村人居环境逐步改善。

虽然取得了一些重要的成就,但是问题和挑战也是十分严峻的。

首先,表现在资源硬约束日益加剧。比如就那么多地、那么多水,人口这么庞大,怎么保证它不断增长的供给需求,因为数量实在小的可怜,人均耕地、淡水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40%和25%,这是很少的。每年还要丧失那么多的耕地,还有那么多的水源在浪费,这些硬约束必须考虑。

第二,环境污染问题也比较突出。首先工业、生活污染在不断的影响着农业产业环境,还有农业本身的污染也在不断的加剧,像化肥、农药,因为化肥利用率和农业利用率并不是太高,必须要把化肥利用率和农药利用率提高,才能防止农业面源污染。现在农业部提出了一控两减三基本。

一控就是用水量,虽然水资源不够,但是浪费很多,一定要控制用水量,提高用水效率。

两减是要把化肥、农药减下来,到2020年让化肥和农药基本上处于零增长,就不再增长了,它当然是在利用率效率提高的基础上,化肥利用效率要提高七个百分点,农药利用效率要提高六个百分点,必须把这个问题解决好,

第三,生态系统退化比较明显。农田生态系统没有以前那么好了,尤其是农林、农牧复合生态系统,我们要把它迫切的建立起来。还有草原方面,湖泊、湿地、森林,我们这些生态系统都退化比较明显,我们要把它修复。

第四,体制机制还不健全。我们在管理方面,前面我们说了我们的管理体制不是太好,首先要在这方面寻找我们的创新驱动。还有就是农业资源的市场化配置,这个机制要健全起来。再接着我们循环农业的发展机制也不是太健全,也需要健全起来。还有就是农业生态补偿机制我们做得还远远不够,这是一个问题。

其它方面问题和挑战也还有一些。

比如说,没有从深层次上让人们的思维对接到农业可持续发展上面来,有一些措施、内外因素在叠加,矛盾在不断突出。

还有经营能力方面也不怎么乐观,首先劳动力数字不是太好,还有土地的生产力还太低。接着经营效益方面也不是太好。因为农业相对于别的产业来说它是比较效益不高的产业。

接着就是一个新的动向,就是农业随着产业链的衍生它的成本越来越大,比如说它的运输成本、保存成本、储存、加工、粗加工,这些成本都是非常大的,都要加到农业领域来,它这个成本越来越高,叫高成本。

所有这些表明我国农业已经进入了资源约束趋强、环境压力趋大、生态安全趋弱、体制机制滞后、国内外资源运用风险又在不断上升的特殊时期,这个问题和挑战十分明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