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发展门户网讯 今年下半年,经济下行风险与通缩风险仍不容忽视,“稳增长”不可松懈。金融平稳运行面临的国际和国内不确定性因素增多,“防风险”变得更为迫切。货币政策要把握好“稳增长”和“防风险”的平衡,做到松紧适度,更加强调前瞻性、灵活性和针对性,引导货币信贷及社会融资规模合理适度增长。
国家信息中心预测部财金研究室副主任、高级经济师李若愚对下半年金融调控政策提出了以下建议:
1.正视政策传导不畅问题
对于经济下行压力下货币政策传导不畅问题,要合理认识,充分估计,积极应对。一是充分认识货币政策的局限性,进一步发挥财政政策、产业政策、体制改革等政策手段在“稳增长”中的作用,加强货币政策与其他政策措施之间的协调和配合。二是加强对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的监测、预测和对已出台政策效果的跟踪评估,加强储备性政策研究 做好应对预案。三是加强与公众沟通和市场预期管理,尽可能地通过坚持信息公开和增强政策透明度来保持调控政策的可预见性和可持续性,减少社会公众和市场主体的不确定性预期。四是总量调控与定向调控结合,加强全面降准、降息等总量工具与定向降准、再贷款、抵押补充贷款(PSL)等定向操作手段的结合使用,多样化创新组合政策工具,在保证社会流动性平稳合理增长、引导社会融资成本下降的同时,有针对性地解决地方政府发债、三农和小微企业社会薄弱环节发展等突出问题。
2.保持社会流动性合理增长
下半年美联储加息将加大我国跨境资金流出压力,未来外汇占款可能持续净减少,从而影响基础货币投放,进一步拖累货币供应量增长。从目前增势看,表外融资萎缩将使全年新增社会融资规模低于去年,同时,股票投资与债务“借新还旧”对社会融资的“挤占”程度明显上升,相应加剧实体经济融资困难。根据笔者测算,与今年GDP增长7%对应的全年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约为16万亿元。为有效弥补表外融资萎缩带来的不足,需要人民币贷款增长进一步发力。按照目前占比推算,全年需要新增人民币贷款约11万亿元。人民币贷款增长较多有利于扩大货币乘数,从而支撑M2增长,预计今年M2增长12%左右的预期目标可以实现。
3.保证银行体系流动性充裕
根据外汇占款和财政存款变化准确把握银行体系流动性供给状况,结合地方政府债券发行带来的新增流动性需求,通过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下调及公开市场操作等常规流动性调节手段进行相机操作,同时,择机使用常备借贷便利(SLF)、短期流动性调节工具(SLO)、中期借贷便利(MLF)等创新型流动性调节工具,保证银行体系流动性平稳充裕。
4.必要时可再次降息降准
降息对引导社会资金成本走低具有积极作用。但目前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已降至历史最低,加之美联储可能加息,中美利率政策反向操作可能加大我国跨境资金流出及人民币贬值压力,未来降息空间已较为有限。如果下半年仍有“稳增长”的需要,可抓住美联储加息前的窗口期再次降息一次。下半年外汇占款将持续负增长致使基础货币增长进一步放缓。为实现M2的预期增长目标,需要通过适时降准来有效扩张货币乘数。目前大型存款类金融机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高达18.5%,中小型存款类金融机构为16.5%,还有较大的下调空间。为“稳增长”创造适度宽松的资金环境,释放宽松信号来鼓舞信心,未来可择机再此降准1-2次。
5.积极改善利率间接调控
我国利率调控兼具直接调控与间接调控“二元”特征。一是通过调整存贷款基准利率来直接影响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水平。另一是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及各类中央银行利率来引导市场利率,进一步间接调控社会资金水平。近年来,伴随利率市场化加快推进,利率间接调控的重要性上升。但市场化利率调控机制亟需完善、利率间接调控的条件尚未成熟等问题较为突出,制约了利率间接调控效果的发挥。未来需积极改善利率间接调控。短期来看,应梳理、优化各种利率调控工具,形成不同的分工,加强利率走廊对市场利率的引导和锁定作用。通过调整央行逆回购招标利率、存款准备金利率等政策利率引导货币市场利率低位平稳运行。长期来看,应通过积极推进存款利率市场化、确立央行政策目标利率、完善金融市场基准利率体系、建立政策目标利率向市场利率的传导机制等手段来构筑与完善市场化利率调控机制建设。(作者:李若愚 国家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