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驻华代表张世钢 中国网 杨佳 拍摄
中国网/中国发展门户网讯(记者 魏博 实习记者 焦凯)在第五届库布其国际沙漠论坛上,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发布了《库布其生态修复评估:沙漠绿色经济范例》的报告,对中国第七大沙漠——库布其沙漠的治理模式进行了评估,中国治沙经验再次引起国际社会的关注。“库布其模式”在其他旱地生态系统推广是否可行?土地荒漠化对全球可持续发展有哪些影响?对此,记者专访了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驻华代表张世钢。
记者:当前,全球约1/3土地面临荒漠化威胁,随着库布其国际沙漠论坛的举行,世界再次聚焦荒漠化治理。您认为,土地荒漠化对全球可持续发展有哪些影响?
张世钢:荒漠化属于特殊的生态系统,比较脆弱,会影响全球生态系统的相互关联和变化。例如,引发土地退化、沙尘暴等,地表水、地下水甚至是冰川都会受到荒漠化的影响。土地荒漠化的扩张,对全球气候也有一定影响,会造成极端天气的发生。荒漠化不断挤压着人类的生存空间,这是我们要应对的一个挑战。今年是千年发展目标的收官之年,研究荒漠化具有重要意义,如果荒漠化土地能逐步改善成一种可耕种或宜生存的土地,这对全球可持续发展是有积极作用的。
记者: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如何参与全球荒漠化防治?
张世钢: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参与荒漠化防治体现在两方面:一是探索荒漠化生态系统下,能否找到绿色发展的模式;二是探索全球荒漠化问题有没有变化趋势或威胁趋势,作科学监测和评估,为决策者、政策制定者提供科学预警。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在非洲、中亚、中国等地区开展了一系列的合作项目。例如,研究农牧民的生产活动跟荒漠化的关系,进行荒漠化图集的编制等。
记者:在荒漠化防治方面,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与中国有哪些合作项目?
张世钢:1995年,中国修建了世界最长的穿越流动沙漠的公路——塔克拉玛干沙漠公路,为表彰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和地理研究所在防治荒漠化和干旱地区土地退化管理方面的杰出成就,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授予其“拯救干旱地区”奖。这是联合国最早的对于土地生态系统荒漠化问题所树立的全球性榜样,这样的案例,我们要总结出来,推广出去。
库布其沙漠,是中国的第七大沙漠,沿着黄河转弯处,地理位置比较特殊。在这种情况下,由中国的治沙企业亿利资源集团开发出的“库布其模式”,具有典型意义。2014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将库布其沙漠生态治理区确立为全球沙漠“生态经济示范区”,并把它作为全球首个荒漠化地区生态系统的研究对象,进行科学评估。
此外,联合国环境署还在中国设立了国际生态系统管理伙伴计划,这是一个全球技术中心,中心也关注沙漠化问题,目前正在研究沿着“一带一路”,尝试把沙漠治理和绿色化发展经验推广到中国西部,以新疆为基地辐射到中亚国家。
记者:“库布其模式”在其他旱地生态系统推广是否可行?
张世钢:评估报告显示,库布其沙漠试点项目整体经济收益为正,对环境产生了积极的影响:防护林有效地减小风力,减少风沙入黄量,改善了包括土质在内的地方生态环境。沙尘暴得到有效遏制,发生的频率和强度显著降低。尽管还有一些问题需要科学研究来解答,比如,大量种植草木对水资源的影响怎样?在其他沙漠地区推广是否要考虑水资源的问题,先监测水位和灌溉需水量?但不管怎么说,大家在库布其都看到了治理效果,树在那里,绿洲在那里,七星湖的水已经蓄积了,这就是奇迹!
记者:荒漠化治理对削减贫困有哪些推动作用?
张世钢:荒漠化治理如何能够找到一条绿色发展之路,实现生态与减贫双赢,确实需要探索。改善荒漠化,不一定要让当地居民迁离自己的土地,可以探索就地改变传统的生产方式和理念,同时给予科学指导和资金投入,包括政府扶持,从而改善经济状况。这在库布其治沙经验中得到了印证,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将根据这些经验,提炼出一些普遍适用的规律,与其他地区分享;同时,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也会将库布其样本与全球其他地区样本进行比较,为库布其发展上面临的挑战提供经验。
记者:沙漠生态文明是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一部分,今年中国提出了一系列生态文明目标。例如,2020年50%以上可治理沙化土地得到治理,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比2005年下降40%-45%等,您如何看待这些目标?
张世钢:中国在环境保护上面临的国内外压力非常大,今年提出了一系列的目标,并出台了很多政策法规来保障这些目标的实现。这些举措说明了中国主动应对环境挑战,这为将来发展创造了更好更多的空间,有助于改善民生,缓解环境压力;同时,在国际上也能形成积极的形象和领导力,是对“中国环境威胁论”的回应。中国的体制具有很强的优势,如果中央决定了的目标,上下都会跟进,即整个国家上下联动,一致开展工作,这是非常高效的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