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军三大舰队 均派出救援力量

发布时间: 2015-06-04 09:31:53  |  来源: 京华时报  |  作者: 佚名  |  责任编辑: 王虔
关键词: 潜水员 海军工程大学 救援设备 救援人员 东方之星 空气泄漏 开孔

3日,军队和武警官兵出动4000多人参与救援“东方之星”,特别是海军三大舰队,均派出了救援力量,全力搜救沉船人员。昨天下午6点多,现场已经在做船体扶正的准备工作,打捞船只已经有3艘到达核心救援现场。昨晚9点40分左右,救援人员经过仔细的测量和探测,开始着手对船体进行切割。

□进展

昨晚进行船体切割

昨天晚上9点40分左右,救援人员经过仔细的测量和探测,首先对船体进行切割,救援人员持水枪向长江中排水,同时用气焊在船体底部划出一平方米左右的长方形的距离,多名救援人员轮番对船体进行细致的切割,翻扣的船体底部火花四溅,现场人员都在安静地等待着下一步的救援。

此前据媒体报道是两套方案,一是要切割打捞,在船底切割3个窗口,在空气舱、污水井和艏尖舱这三个部位切割3个窗口。第二个方案是整体打捞,通过两艘吊船,把船体扶正。

综合央视 新华社

>>解读

可快速打开救援通道

此次局部切割目的为开孔

大连海事大学救助与打捞工程专业弓永军教授介绍,这两个方案并不是非A即B,而是两个方案很可能同时进行。

弓永军说:“对于切割船体来说,这次切割是属于船体的局部切割,局部切割目的是为了开孔,开孔的目的是为了救援人员能够尽快通过一个快速的通道进入船舱内部或者船体内部。因为船舶翻扣的过程中实际上有大量的变形,有很多杂物或者障碍物堵塞了一些通道,这些也是阻碍我们潜水员实际作业过程当中搜救的一个很重要原因。如果有一个通道能够很快速地进入舱体内部,会提高搜救效率。另外,开孔点选择,可能更主要的是在考虑,哪些地方可能是遇险人员相对比较集中的地方,在开孔作业的过程中不会发生更多的危险,这是在切割船体过程中的一些考虑。再有是现在采用两艘500吨浮吊船,首尾各一艘,把它把住,这可能一个是让我们的沉船在作业过程中保持一定的稳定性,不要让它再发生进一步的危害,当然这个时候再发生进一步的危害就不仅危害到遇险人员,同时对施救人员可能也是有害的。另外,因为下一步可能就涉及到整体的打捞,这些工作可能是前期的一些工作。”

船倒扣后底层或存氧气

东方之星客船一共4层,1层的前三分之一,是船员室、船长室、轮机长室,工作人员待的地方,中间三分之一基本是三等舱的一部分客舱,一共24个客房,理论上可以容纳144名乘客。三等舱每个客舱是3张上下铺,是这样一个构成,1层的最后末尾这部分,是包括机舱、船员区、外走道、厨房还有轮机舱这样一部分。2层基本上全部都是三等舱的位置,除了在整个船尾有一个餐厅。3层几乎都是二等舱,船中间的位置,有大概三分之一宽度是棋牌室和健身房。4层理论上是票最贵的,一等舱和二等舱,一等舱22间房,一等舱的房间是中间隔着一个床头柜的两张铺,不是上下铺,每个房间可以容纳两个人。二等舱是在第4层,最高的这层,有16个房间,每个房间理论上可以容纳4个人。

因为现在整个船是倒扣过来的,所以开孔就相当于开在船底这个部位,船底就是一楼最底下的一层,也是此前发现生还者的位置。现在潜水员操作过程是要从船底潜到下面去,现在最上面这一层可能直接就与外界连通了。在船底这个部位,可能存在大量空气。

防止舱内空气泄漏水注入

局部破拆,选择空气舱、污水井和艏尖舱这三个区域的话,推进速度会怎么样?

弓永军:“在实际的切割开孔作业过程当中有一个问题要防止,现在舱内外的水位是有一定的水位差,要防止开孔以后空气走出来水会重新注入,原来没有水的地方可能会有水注入。在过程当中还需对具体作业进行评估。”

□救援

北海舰队7小时捞出5遇难者

“1号,1号,感觉怎么样,冷不冷?”3日上午,紧靠“东方之星”沉船的航勘201号救援船船头成了一个临时指挥部,北海舰队海上防险救生支队的指挥人员用水上电视、电话等指挥潜水员在水下开展救援,同时透过潜水员头顶的摄像头监看船舱内情况。

“有点冷。”潜水员崔吉营答道。重重的呼吸声透过水上电视传到船头指挥部。

“那你先上来。”指挥人员一边向潜水员发指示,一边对身边的指挥员说,“他很瘦,潜水服有点大,进水了比较冷,为防万一还是把他换下来。”

由于长江汛期水流快、水温低、水质浑浊,加上船体倾斜,舱体内部有很多杂物,桌椅板凳都倒扣着,里面一片狼藉。有的舱门被杂物堵住,有的门被反锁,对潜水员行动影响较大。

“小伙子,怕不怕?”看到刚从水下上到船头的崔吉营,北海舰队海上防险救生支队王副支队长打气道:“不要怕,咱们是做好事,把被困的人送回家。”

“潜水员戴着面罩,在水下看到的遇难者遗体,整个是变形的。”现场指挥人员说,“这位小伙子没有什么经验,刚开始肯定会害怕,我们就要鼓励他,让他尽快放松下来。”

“又有人要起来了。”官兵们立即站起来往沉船走去,当潜水员和船顶的救援人员将受困者拉出水面时,这名受困者早已没有生命迹象,在一旁等候多时的解放军战士、医护人员迅速用袋子将遗体装好,放到旁边的快艇转运上岸。

这已是北海舰队所在的小组3日凌晨5时开始潜水救援以来,7个小时在沉船里打捞起来的第5具遗体。

昨天中午舱位已搜索过半

在沉船顶部,除了北海舰队的一个小组,还有南海舰队1个小组和东海舰队与海军工程大学混编的1个小组同时潜水救援。另外,2位广州军区武汉总医院的医护人员和10余名广州军区某舟桥旅战士戴着口罩,神情严峻地等待着船舱里新的受困者浮出水面。

海军现场副总指挥、东海舰队作战支援舰二支队支队长董焱介绍,一个潜水救援小组正常配置6人,其中一个潜水员、一个备用潜水员、一个人负责信号、一个人负责供氧的软管、一个人听电话、一个人指挥。但这次时间紧任务重,我们每个小组都配了9人,确保万无一失。

董焱说,3日3时40分至12时,负责沉船潜水救援的海军救援部队共打捞出12具遇难者遗体。此前,记者在施救现场看到,海军工程大学和地方相关部门的潜水搜救小组2日19时前也救出4人,两人生还,幸存者一人为65岁的老太太朱红美,另一人为21岁的重庆小伙陈书涵。

然而,潜水救援也时刻面临困难和危险。东海舰队的潜水员张虎成有着16年的潜水作业经验,刚刚完成搜救的张虎成告诉记者,每次下水要呆1小时左右,现在完全靠手探查,虽然有强光手电筒,但江水十分浑浊,水下什么都看不见。在发现遇难者后,他和其他搜救人员配合,将遇难者打捞出水。

董焱说,海军已搜索了沉船一半左右的舱位,没有发现其他遗体。但只要有一丝生的希望,就要付出十二分的努力;救援人员将继续对舱内、舱外及周边区域进行地毯式搜索,不漏掉一个舱位或一个人。目前,海军已派出150名潜水员参与救援,救援官兵精神和身体状态良好。

由于作业面有限,3日上午,海军一班三个组,连续倒班参与救援,指挥人员则连续奋战,一刻也没有休息。

>>解读

与陆地黄金72小时无可比性

地震会升级到72小时的黄金救援,这样一个倾覆的船留给生者的黄金时间,是否有一个说法?还是每个船状况不一样?

大连海事大学航海系的教授朱玉柱说,应该说没有这个说法,在水里的话,它的环境对人身体的伤害远远是大于陆上,所以所谓海上救援的时间,尤其是翻扣船舶,主要是它可用的空气量也就是氧气量多少来决定的。

除了缺氧,另一个挑战的就是低水温。虽然已进入初夏,但是1日晚事故发生时长江水温可能只有几度,普通人在这样的低水温中一般最多能撑到30多个小时。

朱玉柱表示,对于翻扣船舶的救助国际上通行一个就是潜水员下潜,进行引领,再一个就是进行切割水面上的救援,但是切割救援首先船舶要固定才可以,那么前期的准备工作做实了之后,我想现在进行切割,应该说还是挺有希望的,应该说有机舱的船员可能在此有一些存活的可能性。

□分析

五大难题困扰水下救援

救援现场的200多位潜水员轮番下水,搜寻可能存在的幸存者。“救援现场情况非常复杂。潜水作业难度很大。”负责现场水下救援指挥的中国海军工程大学专家李其修说,水下救援困难重重。

◎困难一

能见度低

李其修说,长江水比较浑浊,再加上连日暴雨,加重了水的浑浊度,潜水员在水下的能见度低,视距短。一次下水要呆1个小时左右,目前,潜水员基本靠手来探查,虽然有强光手电筒,但在浑浊的水下什么也看不见,给摸排带来很大难度。

◎困难二

水速快

正常情况下,流速超过1.5米/秒,按照潜水规定就不能实施潜水。但现场实测显示,暴雨之后,长江流速加快,除靠近岸边的一侧流速相对较慢外,沉船区域部分位置水流速度高达1.8米/秒。“救人是第一要务,虽然危险,潜水员仍然冒险下潜。”李其修说。

◎困难三

水温低

和地震等岸上发生的灾难性事件不同,虽然进入初夏,水温在20摄氏度左右,但潜水员长时间在水中停留,身体仍会感觉寒冷。不适感增加后,将直接影响救援效率。

◎困难四

被救人员情绪失控

李其修介绍,由于长期被困在黑暗、寒冷的水中,不少幸存者身心受损,基本处于心理崩溃边缘,在见到潜水员后会出现死死抱住潜水员、对正确救援指令接受度较低等情况。潜水员在找到生还者之后,要和被救者做简单的沟通,还要指导救援者正确佩戴潜水装具、获得正常呼吸,更重要的是,还要确保顺利通过狭窄通道,把生还者带出。

“但在极端环境下,很多患者依从度低,很难正确接受指令。”李其修说,为了尽快解救生还者,潜水员官东在前一天的救援中解下自己的呼吸装备给生还者系上,和伙伴配合以最快速度将生还者带离,为营救赢得了宝贵时间。

◎困难五

水下环境复杂

“对潜水员来说,直上直下是最安全的。”李其修说,但因救援需要,潜水员必须深入船体,其携带的管子、绑在身上的信号绳等非常容易被沉船内的门板、机器等杂物缠绕,一旦锋利的杂物损害救援设备,会对潜水员的生命造成巨大威胁。

只要有一线希望,就会尽百倍努力。距离“东方之星”仅5米之遥的新华社记者刘景洋介绍,虽然不少潜水员整整30个小时没有休息,身体极度疲惫,但仍然一次又一次地下潜,一个房间接着一个房间地摸排可能存在的幸存者。能打开的房间都要打开排查,实在不能打开的就通过敲击传递信号、探寻生命信息,他说,“在船舱分布示意图上,每一个被摸排过的房间都会被打上一个钩,确保没有遗漏。”

图/文据新华社央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