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贵州:推动生态文明实践的“中国窗口”

发布时间: 2015-05-23 10:58:15  |  来源: 中国发展门户网  |  作者: 魏博  |  责任编辑: 方青
关键词: 生态文明 贵州 论坛 美丽中国 绿色化 窗口

5月22日,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2015年年会新闻发布会在北京召开。中国网/中国发展门户网 魏博 拍摄

中国网/中国发展门户网5月23日讯(记者 魏博)5月22日,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2015年年会新闻发布会在北京召开。世界自然保护联盟主席、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年会秘书长章新胜和贵州省委常委、副省长慕德贵共同发布年会主题。

章新胜介绍,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2015年年会将于6月26日至28日在贵州省贵阳市举行。本届年会将以“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新议程、新常态、新行动”为主题,围绕全球新的发展议程下的绿色增长与国际合作,凝聚可持续发展和应对气候变化的共识,深入探讨如何改善可持续发展的全球治理体系,提升治理水平,从而促进全球经济发展方式的绿色转型。

践行生态文明,绿色贵州在行动

发布会上,贵州省委常委、副省长慕德贵介绍了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2015年年会贵州省筹备进展情况和贵州省生态文明建设情况。“自2013年生态文明贵阳会议正式升格为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后,贵州省已经连续成功承办了两届年会,推动了世界各国深入开展生态文明领域的交流合作,在建设生态文明的思想观念、政策举措、保障措施等方面形成诸多共识,成为传播生态文明理念、推动生态文明实践的‘中国窗口’,提高了贵州生态文明建设的影响力。”慕德贵说。

从践行生态文明的角度,慕德贵结合贵州的施政方略说,贵州地处长江和珠江上游的分水岭,良好的生态环境是贵州最响亮的品牌,也是贵州的后发赶超的大优势。近年来,贵州在努力补齐工业化和城镇化“两块短板”的同时,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贵州工作提出的“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的指示精神,坚持以生态文明理念引领经济社会发展,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加大石漠化治理、推进生态移民、实施绿色贵州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努力把贵州打造成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先行区,走出一条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双赢的新路子。

慕德贵指出,贵州特别注重抓好生态文明顶层设计。为保障长江、珠江两大流域的生态安全,组织编制了《贵州省生态文明先行区建设规划(2013-2020)》和实施方案,从优化国土空间布局、构建生态产业体系、推动城镇化绿色发展、加强自然生态系统保护与建设、加强生态环境治理、推进资源节约循环利用、大力推进生态文化建设、推进绿色科技创新、制度创新和组织保障等方面明确了一系列具体举措,力争到2020年,全省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更加完善,生态文明建设处于全国领先水平,实现生态环境美、社会和谐美、百姓生活美,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编制了《贵州省水利建设生态建设石漠化治理综合规划》和《贵阳建设生态文明示范城市规划(2012—2020年)》,并经国务院和国家发改委批准实施。

在实施生态移民和国土绿化上,慕德贵说,从2012年开始,贵州启动实施扶贫生态移民工程,对居住在生态环境脆弱、生态区位重要、自然条件恶劣、资源匮乏、人地矛盾突出山区的47.71万户204.3万人实施扶贫生态移民搬迁。目前,已建设安置点450余个,搬迁42万人。同时,从2015年开始,开展绿色贵州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绿化造林916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50%以上。

慕德贵表示,贵州注重生态保护工作,开展了森林保护“六个严禁”专项行动和“六个一律”环保执法专项行动。在完善主体功能区规划的基础上,实行最严格的耕地、林地和水资源保护制度,将禁止开发区、公益林地和集中连片优质耕地划为生态保护红线区域,确保红线区域面积占全省国土面积30%以上。出台了《贵州省生态环境损害党政领导干部问责暂行办法》和《贵州省林业生态红线保护工作党政领导干部问责暂行办法》,成为全国第一个以省级层面出台涉及生态环境、林业生态红线保护的领导干部问责办法正式文件的省份。

积极探索生态文明体制改革

在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探索实践上,贵州也在积极行动。慕德贵说,按照“源头严防、过程严管、后果严惩”的总体思路,对贵州省生态文明体制机制改革工作做出了安排部署。在法制保障上,制定出台了《贵州省生态文明建设促进条例》,有效解决了生态环境领域守法成本高、违法成本低,生态违法犯罪行为得不到有效打击的问题。在重点流域管理上,将赤水河流域作为综合改革流域试点,推行生态保护红线、流域资源使用和管理、自然资源资产审计、流域生态补偿、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等12个方面的体制改革。在责任体系构建上,将环境质量指标在小康县建设核心指标中所占比重上调到8%,达到人均生产总值所占权重,扭转长期以来的“唯GDP论英雄”的政绩发展观。在保护方式上,批准实施《贵州省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试点方案》,用市场办法推进减排。探索以PPP模式引入社会资本建设乡镇污水处理项目和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的路子。

慕德贵介绍,通过多年的努力,贵州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生态环境质量改善提升。截止2014年底,全省44条主要河流85个监测断面达标率为81.2%,出境河流断面水质达标率为85.7%;9个中心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为100%。全省森林面积达1.295亿亩,森林覆盖率达到49%。治理石漠化面积5918.6平方公里,全省石漠化土地年均减少幅度约为1.5%,石漠化恶性蔓延趋势得到有效遏制,长江、珠江上游生态屏障基本形成。

二是以大气、水、自然生态环境质量为主的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初步形成。按经济发展质量 、资源能源节约利用、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生态文化培育、体制机制建设五大类将节能减排和碳强度指标下降幅度、资源产出率、单位建设用地生产总值、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农业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城镇(乡)生活污水处理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城镇供水水源地达标率等纳入评价指标体系,确保全省生态文明建设有的放矢。

三是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生态文明制度初步建立和形成。通过在重点行业、重点领域、重点流域的生态文明体制机制改革试点,形成了可在全省范围内复制推广的第三方治理、“河长”制、生态补偿、排污权交易等经验做法。

四是广大干部群众生态文明意识得到加强。通过发挥考核“指挥棒”作用,加大生态环境考核问责力度,各级党政领导干部逐步把更多精力放到生态保护上来,在推进发展的过程中,更加注重环境的承载能力,更加注重产业的转型升级,更加注重发展的可持续性。通过加大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广大群众对生态环境质量的关注度日益提高,今年前4个月,全省环境损害投诉量较去年同期增长了182%。

生态文化成为贵阳主流文化

发布会上,贵阳市委常委、贵阳市副市长李作勋介绍了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给贵阳带来的积极影响,他指出,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冠以贵阳之名,是贵阳人民的荣耀。论坛在贵阳这座城市诞生,逐步成长壮大,已经第七年了。在此过程中,贵阳这座城市的发展进程、精神气质和外在形象也因为论坛而发生了深刻变化。

“贵阳人民是论坛的见证者、参与者,也是最大的受益者。通过这个论坛,把中国西部的贵阳直接推向了世界的最前沿,让贵阳第一次有机会真真切切与世界拥抱在一起,大踏步走向国际化。通过论坛,贵阳的市民感受生态文明,参与生态文明,享受生态文明,生态理念和观念都得到极大提升,将生态文明变成自觉行动,使生态文化成为贵阳的主流文化。这种生态自信、生态自觉,是贵阳建设生态文明的永久动力和强大支撑。”李作勋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