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发布 大熊猫等保护效果显著

发布时间: 2015-05-22 14:37:40  |  来源: 中国发展门户网  |  作者: 焦梦  |  责任编辑: 焦梦
关键词: 红色名录 发布 生物多样性 环保 濒危 物种 灭绝

中国发展门户网讯 5月22日,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在“5.22国际生物多样性日”纪念大会上正式发布。由环境保护部、中国科学院和中华环保联合会共同制作的介绍短片在会上同步首映。

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是由环境保护部联合中国科学院,在2008年启动编制,历时5年,全国500多位相关领域专家参与,目前已完成了高等植物卷和脊椎动物卷,是迄今为止评估对象最广、信息最全、参与专家人数最多的一次评估,旨在全面掌握我国生物多样性受威胁状况,提高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高等植物卷评估结果显示:我国34450种高等植物中,已有27种灭绝(EX),10种野外灭绝(EW),15种区域灭绝(RE)。受威胁物种共计3767种,约占评估物种总数的11%。其中,583种极危(CR),1297种濒危(EN),1887种易危(VU)。受威胁比例最高的类群为裸子植物,高达51%,中国特有植物17700种,受威胁率高达65.4%。

脊椎动物卷评估结果显示,我国除海洋鱼类外的4357种脊椎动物中,已有4种灭绝(EX),3种野外灭绝(EW),10种区域灭绝(RE)。受威胁物种共计932种,约占评估物种总数的21.4%。其中,185种极危(CR),288种濒危(EN),459种易危(VU)。受威胁比例最高的类群为两栖动物,高达43.1%。中国特有动物1598种,受威胁率达30.6%。

评估与分析得出物种濒危的因素主要有:1、生境退化或丧失;2、直接采挖或砍伐;3、环境污染;4、自然灾害;5、物种内在因素;6、种间影响。其中,人类活动导致的生境破坏是造成物种濒危最主要的原因。

《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高等植物卷》编制专家、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覃海宁强调,高等植物卷评估的完成,使我国成为继南非之后,第二个对本国物种进行全面评估的生物多样性大国,也是中国积极履行生物多样性公约的具体行动。评估中也发现,属于数据缺乏(DD)的植物总数有3600多种,由于缺少研究和实地野外调查,我们对这些物种的野外生存状况了解不够,他们当中的一些物种,受威胁的等级可能很高,甚至已经灭绝,因此,希望有关部门能尽快启动生物物种资源的本底调查,为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更强有力的支撑。

《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脊椎动物卷》编制专家、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蒋志刚强调,这次与2004年评估结果相比较,部分中国特有动物如大熊猫的濒危状况有所缓解。近年来,它的野外种群数量上升,栖息地大部分被保护区覆盖,濒危等级由濒危下调到易危。在90年的末期,藏羚羊由于偷猎原因,种群数量急剧下降,当时列为濒危物种,现在由于有效的保护,野外种群数量已达到20多万只,分布区域也有所扩大,进而调整到了近危等级。但有些物种并不乐观,像鸟类的鹈鹕科、犀鸟科,还有两栖爬行动物。下一步我们需要关注这些新列入红色名录的物种,调整保护区域,加大宣传,加大对这些物种的保护。

“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的评估是贯彻实施《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11-2030)》和积极履行《生物多样性公约》的一项具体行动,评估结果将会对物种就地和迁地保护规划布局、制定野生动植物保护行动和保护名录、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开展全国种质资源本底调查和观测、开展科学研究和普及教育等提供科学依据。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