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了7%左右的GDP增长目标,对于工业而言实现这个目标是否有压力?我国工业发展的未来方向和路径是怎样的?3月6日,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苗圩就这些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接受了记者采访。
实现GDP增长目标,要求发展方式转变
从2010年的15.7%持续回落到2014年的8.3%,我国工业增速已由高速转向中高速。要完成7%左右的GDP增长目标,对于作为我国优势产业的工业而言是一个挑战。苗圩认为,21世纪以来,工业产品的大量出口刺激了产能的急剧扩张,我国成为世界制造业第一大国,但也出现了产能过剩、高能耗等问题。实现GDP增长目标,就要求我们必须摒弃原有的粗放型发展方式,提质增效。
数据显示,截至今年1月份,我国工业生产者价格指数(PPI)已经连续35个月下跌,这种情况常常出现在经济疲软期,这是否意味着我国工业发展面临着较大下行压力?苗圩分析说,目前PPI连续下跌有三方面原因:上游能源、原材料价格下降;国际输入性价格下降;产能过剩。可以说,这是我国经济增速调整、经济结构调整和消化前期刺激政策带来的影响,是“三期叠加”呈现的阶段性特征。
苗圩表示,在此背景下,实现中国制造业的健康发展,要坚定不移地调整产业结构,由原来以大量出口基础原材料为主转向产业价值链高端发展;要坚定不移地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大对技术改造支持力度;要化解产能过剩,暂停批准过剩行业的新建产能,淘汰落后产能;进一步减轻企业负担,加大对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
“中国制造2025”:中国制造的发展路线图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我国要实施“中国制造2025”,加快从制造大国转向制造强国。“这是中国制造业发展的一件大事。”苗圩如此评价这一发展规划。
苗圩介绍说,工信部制定了一个规划纲要,计划大体分三步、用三个十年左右时间,完成中国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的转变,“中国制造2025”是“三步走”的第一步,是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和路线图。通过第一个十年的努力,我们预计能进入全球制造业的第二方阵。
德国提出了“工业4.0”战略,着眼高端装备,大力推进智慧工厂,与之相比,“中国制造2025”有哪些特征?苗圩介绍说,从核心理念、主要内容上看,两者有异曲同工之处,如果说不同,就是中国和德国的发展阶段、发展水平不同,我们在向“工业4.0”转型过程中,还要解决好提高产品质量、工业基础能力等问题。
智能制造,制造业转型的抓手
国际上正在兴起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国制造业该如何抓住这一时机实现战略转型?苗圩分析说,尽管各方对于新一轮科技革命的认识并不完全一致,但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认为互联网为改变工业的生产方式,提供了很多新服务、新业态和新发展模式,带来了新一轮发展的机遇。抢占这一轮发展制高点,智能制造将是突破点和主攻方向,这是解决我国制造业由大变强的根本路径。
调查显示,2014年,我国工业企业在研发设计方面应用数字化工具普及率已经达到54%,近五年年均增长4个百分点;生产线上的数控装备比重已达到30%,近五年也是年均增长4个百分点。苗圩认为,尽管我国制造业信息化水平快速提高,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特别是智能化方面,智能生产设备较为缺乏。
苗圩表示,工信部正在参与国家关于智能制造重大工程的研究,计划从今年开始花大约三年时间,选择重点领域,选择一些地区、行业做一些试点和示范探索,不断总结经验,推进智能制造发展。
工业互联网,未来发展增长极
“互联网+”、工业互联网等新名词第一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成为亮点之一。“工业互联网是顺应新一轮工业革命和产业变革的一个重点发展领域,也是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的‘互联网+’最早实现的行业之一。”苗圩说,工业互联网有非常大的发展潜力,据估算,未来20年,中国工业互联网发展至少可带来三万亿美元左右GDP增量。
现在互联网应用多半是在营销环节和售后服务环节、采购环节,以后互联网将在制造环节以及企业与企业之间,为现有生产方式带来颠覆性变化。未来随着工业互联网的普及,每个人都可能成为设计师,也能自己生产,最大限度满足个性化需求。
苗圩表示,工信部正在组织论证工业互联网整体的架构。做好工业互联网的应用和发展,要从两个方面切入,一是前面提到的智能制造,二是把互联网引导到工业企业、工业行业中去。中国有一批互联网企业成为国际竞争的领跑者,把这些企业发动起来,和工业企业密切融合,搭建好工业互联网发展的框架,就会为企业未来的发展提供更多的机会。
(本报北京3月6日电 本报记者 杨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