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玉坤:农村女性在气候危机中更脆弱

发布时间: 2015-02-16 09:47:19  |  来源: 中国发展门户网  |  作者: 焦梦  |  责任编辑: 焦梦
关键词: 农村 妇女 气候变化 脆弱 适应 扶贫

妇女在气候危机中更为脆弱,中国应积极借鉴国际经验,关注贫困和弱势农村妇女的权利诉求,从而提高这个人群适应气候变化和参与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中国网/中国发展门户网讯 (记者焦梦)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副教授、博士生导师胡玉坤近日在“社会性别主流化与环境治理研讨会”上表示,妇女在气候危机中更为脆弱,中国应积极借鉴国际经验,关注贫困和弱势农村妇女的权利诉求,从而提高这个人群适应气候变化和参与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胡玉坤认为,在各种社会不平等和气候变化的多重夹击下,不管个人还是群体,庞大的农村妇女,尤其是贫弱妇女的脆弱性大为增加。农村妇女更多地集中在气候敏感部门,她们的生活和生计比男性更依赖周遭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系统。为了降低家庭的生存风险和改善生存机会,越来越多男性不得不外出寻求谋生之路,已婚妇女则因社会文化规范和家庭照料责任而滞留乡野。“农业的女性化”在很大程度上意味着乡村环境资源使用和管理的女性化。

农业的‘女性化’

农业的‘女性化’

此外,突如其来的气候变化会加剧妇女的家务劳动负担。农村两性之间生产与再生产劳动之间的分野依然生生不息。妇女除了种庄稼外,还需包揽做饭、洗衣、找柴、取水、生养孩子、照料老人病人等多样化角色。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时间利用调查,2008年女性每天的有酬劳动时间为4小时23分钟,比男性少1小时37分钟。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女性的无酬劳动时间为3小时54分钟,而男性仅为1小时31分钟,前者比后者多2小时23分钟。

胡玉坤教授表示,气候变化导致的长期干旱、洪涝、沙漠化、降雨不规则等会加剧安全饮用水的匮乏,从而使妇女在维持家人健康和家庭卫生方面付出更多代价。在偏远农村,妇女会因道路、公共交通、安全饮水与卫生设施、现代能源及信息与通信技术的匮缺而处于更边缘化的境地。风暴、洪水泛滥等极端气候有可能,摧毁人们安身立命的场所,增加妇女本人及其家人的健康风险,带来疾病、伤害乃至死亡。灾害期间和灾后沉重的劳动负担也会不成比例地落在妇女和女孩肩上,致使其在自然灾害面前更为脆弱。

妇女应对和恢复能力比较弱的原因还可追溯到她们在家庭和社区层面获取和控制自然资源,以及在参与环境决策等方面处于劣势。由于历史遗留的社会性别歧视和偏见,女性在平等参与社会事务的管理方面仍面临很多障碍。在很多地方,村委会和村党支部成员往往是清一色的男性。即便妇女得以入选, 也常常处于村庄权力结构的底层或边缘。妇女的环境知识、经验和需求等被漠视或低估。

为此,必须确保贫困和弱势的妇女群体平等地获得各种生产性资源土地、信贷、推广服务、优质化肥等,并增强她们可持续地利用自然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能力;努力确保更多人公平地获得可靠的安全饮用水和卫生设施,以降低妇女因此而蒙受的收入减少、生活不方便及健康受损等影响。

胡玉坤教授建议为减缓气候变化,可赋权农村妇女采取农田保护性的耕作实践,其中包括秸秆机械化粉碎还田、绿肥种植、增施有机肥等以增加农田碳汇;动员妇女积极参与植树造林,特别是退耕还林工程、天然林保护工程、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等生态建设项目,为增加森林碳汇做出贡献。而在适应气候变化方面,还应赋权妇女参与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农业抗灾能力。采用优良的抗旱、抗涝、抗高温、抗病虫害等抗逆品种。参与水土流失治理,采用农田节水技术提高灌溉效率,节约和保护水资源气候适应性行为等。

社会性别主流化与环境治理研讨会由联合国妇女署和环境保护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共同主办,旨在围绕环境保护中的社会性别差异,以及环保部门向社会倡导农村应如何采取措施促进男女平等参与环境保护进行研讨和交流,促进环境保护领域中的社会性别主流化。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