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网/中国发展门户网讯(实习生 毛洪涛)1月10日, “国研智库论坛•新年论坛2015”在北京举行,主题为“大逻辑:新常态下的2015宏观形势暨十三五展望”。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副主任辜胜阻在论坛上就“新常态下的城镇化”谈了自己的看法。
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副主任辜胜阻在国研智库论坛上畅谈“新常态下的城镇化” 中国网/中国发展门户网 王东海摄
辜胜阻指出,新常态主要有四大标志:一个是速度的变化,第二是动力的变化,第三是结构的变化,第四是质量的变化。过去三十五年来经济增长速度接近10%,相当年份是接近两位数的增长。经济两位数的高速增长不可能再维持,中国经济进入新阶段。以前的动力是要素驱动,这种动力要切换到新的动力,也就是创新驱动。过去三十年中国工业发展一直快于服务业,中国制造业比重一直高于服务业,这样一种产业结构现在已经发生重大变化。
引领新常态最重要的是要有新动力,从而稳定增长。辜胜阻认为,中国经济面临的下行压力主要来源于制造业缺产能化、金融去杠杆化、房地产去泡沫化、环境要去污染化这四大阵痛。只有解决这四大阵痛,进行结构调整和深化改革,才能稳定增长。
辜胜阻指出,新常态一定要有新动力,靠城镇化以及与城镇化相关联的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来稳定增长。有四大阵痛把经济往下拉,那就要通过一种对冲力量稳增长,靠创新驱动实现产业升级,来实现经济增长质量的提高。
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政府引导市场。新常态下城镇化最重要的是确立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让市场主导。辜胜阻认为,新常态就是尊重经济规律。他把城镇化中间分为五大要素,人、业、钱、地、房。城市一定要有多元的产业作为支撑,居民一定要有稳定就业。
辜胜阻认为,从城镇化中人的问题要看到“双转移”,产业从沿海向中西部转移,劳动力从沿海向中西部回流,这种“双转移”必然导致中西部就地城镇化。城镇化造成的6000万留守儿童、数千万留守老人问题已经非常严重,最重要的就是推进农民工就近就业。
辜胜阻指出,对于新常态下的城镇化,不能盲目进行户籍改革、土地改革,更应该深化基本公共服务体制的改革,把基本公共服务,尤其是教育、医疗服务全面覆盖到农民工。对于土地制度改革过程中的红利,更应该构建平等进入市场,让市场透明化,保护农民工的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