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常态”什么样:政府必改革 企业须创新

发布时间: 2014-12-16 09:58:42  |  来源: 中国经济周刊  |  作者: 郭芳  |  责任编辑: 方青
关键词: 考试招生 创业决策 中国GDP 中国的崛起 改革试点

《中国经济周刊》 记者 郭芳|论坛现场报道

12月10日,由《中国经济周刊》杂志社、国资委新闻中心联合主办的“第十四届中国经济论坛”如约而至,主题是“新常态 可持续——创新是中国发展新引擎”。场内座无虚席,400多位来自政商学界的国内外精英一起探求新常态下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动力和路径。

p38

同一天,中国一年一度最高级别的经济工作会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正在召开,中央决策层首次部署“新常态”下的经济调整和改革思路。

此前两天,中央媒体已经在为“新常态”集体预热。12月8日晚,新华社刊发长文《树立发展信心 坚定改革决心——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引领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述评》;12月9日出版的《人民日报》则分别在头版、七版、九版、十七版头条位置以“新常态”为题眼,聚焦中国经济发展与党的治理新常态。

新常态的实质为进入高效率、低成本、可持续的中高速增长阶段。这意味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里,中国社会,由上而下,均要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

新常态下,如同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那样,创新是中国发展的引擎,改革是必不可少的点火器。

p40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周铁农出席论坛并宣布开幕。

  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周铁农出席论坛并宣布开幕。

新常态的经济度量或是6%~7%

引用新华社的说法:“新常态”,这是中央高层对经济形势的清醒判断和重要定义。

它第一次出现在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的表述中。他指出,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增强信心,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

7月底,在党外人士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重申,正确认识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进一步增强信心,适应新常态。

之后,《人民日报》连续三天在头版位置刊登了“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系列评论——《经济形势闪耀新亮点》、《经济运行呈现新特征》和《经济发展迈入新阶段》,对中国经济形势进行了多角度的分析,具体阐释了“中国经济新常态”。

p42-1数百位中外嘉宾欢聚一堂,为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寻求可持续发展的创新引擎。

  数百位中外嘉宾欢聚一堂,为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寻求可持续发展的创新引擎。

在第十四届中国经济论坛上,人民日报社副社长张建星这样描述了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速度上,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结构上,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动力上,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已经转向了创新驱动。要适应新常态,必须摆脱旧习惯,彻底摒弃过去一味追求高速度的、质量效益低下、环境污染加剧、经济增长不可持续的旧的发展模式。

“中国的新常态是对中国历史发展阶段的描述和判断。”科技部副部长张来武在论坛上表示,这个阶段,中国需要新的度量。

在改革开放30多年间,中国以年均近10%的速度持续增长,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如今,中国要正式告别高速增长时代了,度量中国经济增长速度的单位不再是两位数。

2012年、2013年,中国GDP均增长7.7%,2014年预期目标是7.5%左右,上半年为7.4%。而从中外机构近期发布的报告看,已经不约而同地预计明年中国政府会将经济增长目标由7.5%左右下调至7%左右。

“新常态就是常态,符合经济发展规律的就是常态。”中国经济论坛学术委员会主席、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认为,过去的增长是超高速增长,超高速增长实际上就违背了经济发展的规律。而违背经济发展规律的结果弊大于利,例如导致资源过快消耗,生态环境破坏,低效,产能过剩。“还有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错过了结构调整的机会,错过了自主创新的机会。”因为大家都忙于超常规、超高速增长去了。

p42-2

国家发改委副秘书长王一鸣日前表示,目前中国经济增长速度在减慢,同时也在消化过去高速增长时期积累的矛盾,包括压产能,去杠杆,挤泡沫。“在这个阶段,我们对速度不要预期值过高,可以把增长速度的底线目标适度下调,给结构调整和改革更大的空间。”

“今后想超高速增长也不可能,因为要素成本上升,这就表明了你要想维持超高速发展可能是亏本的。”厉以宁参与了即将要启动制订的“十三五”规划的讨论,据他介绍,讨论形成的共识是:“十三五”规划应维持中高速增长。那么,中高速增长的速度应该维持多高呢?“7%左右,有的提出6%到7%,6.5%到7%,以后有可能还要低,即使6%,全世界能够连续保持6%的增长率,同样是中高速增长。”

在这个问题上,张来武与厉以宁的看法较为一致,“未来几年的度量方式,大约在6%到7%。”

这样的经济增速也基本符合企业家们的预期。著名企业家、格力集团董事长董明珠认为,中国经济新常态其实就是让经济回归到正常的增长环境中去。“现在大家都在讲‘下行压力’,事实上,从我们基层、经济运行一线的角度来看,经济并没有下滑。所谓‘下滑’是在一个泡沫状态下来看,如果将泡沫挤干净,经济依然是增长的。”她认为,当下需要回归的“新常态”是一种可持续的发展,有增长、有下滑并不意味着我们的国家和企业不行了,要客观地看待某一时间段的发展。

p43 《中国经济周刊》总编辑季晓磊、格力集团董事长董明珠主持论坛开幕式。

  《中国经济周刊》总编辑季晓磊、格力集团董事长董明珠主持论坛开幕式。

政府的新常态是改革

在第十四届中国经济论坛上,厉以宁表示,新常态是配套改革的综合成果。“保持新常态的稳定,一定要改革。”

在2014年亚太经合组织(APEC)工商领导人峰会上的主旨演讲中,习近平总书记表示,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三中全会就深化改革作出了总体部署,涉及15个领域330多项重大的改革举措。“目前,这些改革正在逐项地落实,开弓没有回头箭,我们将坚定不移把改革事业引向深入。”

而自2014年1月22日成立以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下称“深改组”)已经召开了7次会议。公开报道显示,7次深改组会议所涉及的议题大概包括: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央企负责人薪酬制度、考试招生制度、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农民股份合作赋予集体资产股份权能改革试点、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工作进展和可复制改革试点经验的推广、土地改革、公务员制度改革、司法改革等。

上述改革议题和方案,相当一部分将于明年细化为具体的政策密集推出。

在当前的改革中,厉以宁认为,最重要的改革大概包括如下四方面:第一,国有企业要进行包括资本机制在内的改革,建立完善法人治理结构的市场主体;第二,收入分配改革要完善收入分配的协调机制,必须让劳工市场有完善的、合理的议价机制;第三,改变农牧民农产品出售和收购方议价不均等的现状;第四,进行教育体制改革,促进教育资源分配的均衡。

在过去的两年,新一届政府正努力通过全面深化改革来激发市场的活力,以让企业家有用武之地。例如,持续推进简政放权,分7批取消下放了632项行政审批等事项。国家统计局对4400家企业的调查显示,43.1%的企业感受到简政放权影响,其中,81.6%的企业表示满意。

据新华社报道,在一系列改革的推进下,今年以来,全国创业浪潮喷涌而起,新登记企业呈现井喷式增长。上半年全国新登记企业168万户,同比增长近六成。其中,新登记私营企业158万户,从业人员达1009万人,同比增长43%。

企业家的新常态是创新

新常态下,中国经济的发展方式将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还是在APEC工商领导人峰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表示,要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把创新引擎全速发动起来,更多支持创新型企业、充满活力的中小企业,促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尽快形成新增长点和驱动力。

张来武认为,任何创新驱动的顶层设计都必须要解决中国的内需不足、城乡二元结构以及质量问题。“吸的是雾霾,吃的是有毒产品,这绝对不是新常态的标准。”

而在顶层设计之后,具体的创新当是由企业家推动的。

“企业家推动强调的是企业家冒险精神,强调的是市场竞争,强调的是在不完全信息条件下的创业决策,强调的是对风险控制、成本效益的计算、商业技巧的实施。如果一个民族没有企业家冒险精神,创新驱动永远不可能实现。”张来武说。

当然,中国企业也必须要适应未来以创新驱动的新常态。

以“掌握核心技术”作为核心宣传语的格力集团董事长董明珠认为,中国的崛起一定要靠创新,而格力一直致力于创新。“格力空调现在没有风了,格力空调现在不要电了,甚至格力空调通过我们最新的技术已经能够让空调发电,让你家所有的电不再掏一分钱了。”董明珠说,他们正在努力做的创新是消费者想要不敢想或是消费者想都没有想到的事情。?

国务院国资委秘书长阎晓峰在第十四届中国经济论坛上表示,国资委正在要求国有企业适应新常态,要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他坦陈,虽然这些年来国有企业特别是中央企业在科技创新方面取得了明显进步,但与世界上大的跨国公司知名企业相比,差别还非常大,还缺少具有自由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和知名品牌,一些领域的关键技术、大型成套设备、各种原材料、核心元器件等仍然需要依赖进口,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还不强等等。

也因此,“新常态下,很多企业遇到了很大的挑战。”中国建材董事长宋志平说,这可能是中国企业一个升华的机会,这个时刻或将比以往任何时候更要强调学习和创新,“同时国际化也是我们克服眼前困难和迎接挑战的一个必由之路。”

中国南车正在努力使中国高铁走出去。“高铁走出去是高端制造业的一个制高点代表。”中国南车副总裁徐宗祥说,“习总书记、李克强总理一直帮我们推销,走到哪儿都把中国的380A模型作为礼物送给出访国家当地的政要”,在国家政策指导下,中国南车技术增长非常快。“中国企业尤其是装备企业走出去为什么前景非常好?因为在技术上我们已经达到国际一流水平。”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