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断深化同沿线国家的文化教育交流
文化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古丝绸之路沿线的印度、波斯、希腊、罗马文明和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又特色各异,在2000多年的交流互动中彼此汲取营养,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和古丝绸之路的起点,陕西与中亚各国文化交往历史悠久。我们要充分发挥这一优势,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化教育交流,进一步促进各国人民的相互了解和相互信任。
以丝绸之路跨国联合申遗成功为契机,进一步增强文化凝聚力。与沿线国家和兄弟省区共同开展文物保护和考古研究,精心组织实施汉长安城、唐长安城等大遗址保护工程,建设好欧亚文化博物馆群、丝绸之路博览园、丝绸之路风情街、西安中央文化商务区等共建项目。
深入发掘丝路文化内涵,全面开展旅游等领域的务实合作。充分借助文物、文化资源优势,将历史性与现实性融为一体,大力推进经济带文化、旅游、商贸等交流合作。唐长安城的西市是当时国际经济交流的重要场所,西安市在其原址附近建设的大唐西市已成为集文物保护、文化展示、商业贸易于一体的城市综合体,对宣传丝路文化、壮大商旅产业发挥了积极作用。我们将推广这一模式,高标准建设“汉风古韵”主题旅游区等历史文化精品景区,开辟一批跨国丝路旅游线路,努力打造各国广泛认同的旅游品牌。
广泛开展教育合作,打牢民心相通的长久基础。目前,陕西有中亚留学生1200名,占全国的7.5%。下一步,我们将认真总结近几年培养哈萨克斯坦东干族青年的经验,建设好中亚教育培训基地和上合组织大学西安校区,组建与中亚各国大学的合作联盟,支持西北大学与撒马尔罕大学建立校际合作关系,并设立面向外国留学生的奖学金,把以青少年为重点的教育合作不断引向深入。
有效提升经济社会承载能力
人口超百万的古长安国际大都会,成就了绵延7000多公里、名扬古今的丝绸之路。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仍然离不开城镇的支撑,必须按照以人为本、四化同步、科学布局、绿色发展、文化传承的要求,积极推进新型城镇化。
建设城镇群,辐射新丝路。陕西目前城镇布局不尽合理,大中城市数量不足,小城镇功能不够健全。改变这一状况,应把城镇群作为城镇化的主体形态。基本规划目标是,以大西安为核心,宝鸡、榆林、汉中、渭南为增长极,陇海铁路和连霍高速沿线为横轴,包茂高速沿线为纵轴,陕北长城沿线和陕南十天高速沿线为两带,京昆、福银、沪陕高速沿线为走廊,形成“一核四极、两轴两带、三条走廊”的城镇空间架构。通过发展布局合理、以大带小、功能互补的城镇群,引领大西北、辐射新丝路。
创新城镇发展模式,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西咸新区现代田园城市的发展模式得到了国家充分肯定,国务院明确要求我们在创新城市发展方式上先行先试,把新区建成“丝绸之路经济带重要支点”和“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的范例”。我们要认真总结经验,通过典型示范促进全省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城乡一体化发展。合理控制城镇开发边界,节约集约利用土地,统筹规划关中城市水系,保护城镇生态环境和文化特色。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把移民搬迁与扶贫开发、小城镇建设和发展新型农村社区有机结合起来,有序推进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形成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新起点相匹配的城镇服务体系。
精心搭建务实互利的合作平台
全面加强务实合作,需要搭建互惠互利的合作平台。我们将抓住一切机遇,积极筹备国际会议等活动,为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合作共赢创造更多机会。
依托永久会址搭建政府对话平台。2005年,上海合作组织在西安举办首届欧亚经济论坛,并决定将西安作为永久性会址。我们要以此为契机,努力扩大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城市市长圆桌会议规模,推动亚欧各国在陕设立领事机构,加强与经济带国家政府间的联系与合作。
借助品牌展会搭建经贸合作平台。重点办好已有18年历史的中国东西部合作与投资贸易洽谈会和20年历史的中国杨凌农业高新科技成果博览会。不断创新举办机制、丰富展会内容、提高服务水准,使这两大展会成为高端化、国际化的经贸合作平台。
围绕文化合作搭建多元交流平台。目前,经国家批准的2014中国西安丝绸之路国际旅游博览会和第一届西安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正在抓紧筹备。我们将组织一批演艺、画展、摄影、文学采风等活动,做好各方面服务,努力把它们办好。
(作者系陕西省省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