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恒山解析中国扶贫开发的挑战 内功外力二合一

发布时间: 2014-10-17 11:33:44  |  来源: 中国发展门户网  |  作者: 王虔  |  责任编辑: 王虔
关键词: 范恒山 扶贫开发 扶贫日

中国网/中国发展门户网讯 (记者王虔) 2014年10月17日是中国首个“扶贫日”。10月16日,首届“10•17论坛”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举办。国家发改委副秘书长范恒山在论坛上做了主题演讲。

范恒山指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实施了有组织有计划的大规模开发式的扶贫,成功地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扶贫开发的道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特别是2011年新一轮扶贫攻坚启动以来,贫困地区发展的步伐在中央和各地的一系列的政策规划和举措的推动下进一步加快,贫困人口不断减少,扶贫开发工作成效显著。他同时指出,随着形势的不断发展变化,扶贫工作面临的困难也越来越多。这种挑战可以从两个角度看:

第一个角度是从现实看,伴随扶贫对象的规模增加和分布变广,扶贫空间的难度相应加大,按照农民年人均纯收入2300元(2010年不变价)新的扶贫标准,到2013年底中国农村还有8249万贫困人口,如果按照世界银行标准严格计算的话,贫困人口超过2亿,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县及片区外的贫困县有832个,比以前的592个贫困县增加了240个。在如此广阔的范围内要使农民增收幅度高于平均水平,难度可想而知。

第二个角度从发展的趋势看,扶贫开发将是一项长期的动态的艰巨的历史任务。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扶贫的标准也会相应的提高,所以将不断会有新的农村人口作为扶贫对象,进入扶贫工作的领域,而且由于贫困人口也要实现从贫穷到富裕,和从富裕到幸福的转变,所以扶贫开发的内涵将不断深化,面临的形势更加复杂。他指出,面对日益繁重的扶贫任务,必须进一步理清工作思路,优化扶贫方式,加大工作力度。确保贫困地区能够在2020年能够同全国其他地区一样,进入全面小康社会,同时向现代化的更高水平迈进。

范恒山认为,要坚持精准扶贫和区域发展相结合。长期以来,扶贫开发工作主要是着力于贫困县、贫困村、贫困户三个层面展开,这种工作方式重点突出、对象明确,治贫效果良好,一部分贫困县,特别是贫困村和贫困户快速脱贫致富。扶贫的空间必须进一步强化精准扶贫,进一步对扶贫工作实行精细化的管理,对扶贫资源进行精确化的配置,对扶贫对象实现精准化扶持。但是也要看到,一村一户的发展状况,往往与一个区域的发展状况是连在一起的,是贫困村户脱贫致富的基础。依托区域发展,贫困村户的脱贫才能脱得扎实、脱得彻底、脱得长久。应当统筹推进片区规划实施和相关文件的落实,把区域发展与精准扶贫有机结合起来。

他同时指出,要坚持练“内功”与“外力”相结合,努力打造贫困地区与人民发展的基础。贫困地区要实现跨越发展,与其他地方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既要练内功最大限度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和自我发展的潜力,又要借外力把握一切有利于自己发展的外部基础和有利条件,内外结合,构造强大的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对于贫困地区来说,借外力显得特别的重要,是练内功的重要的条件,甚至是练内功的基本的内容。从练内功的角度说,要注重在产业发展上充分挖掘和发挥比较的优势,坚持统筹考虑现有资源条件、现实产业基础,积极培育做强做大特色优势产业。同时要积极推进机制体制创新和发展环境的变革。各个地区发挥各自的能量和积极性更为重要。

范恒山认为,从借外力的角度,要积极争取并用好国家的支持,贫困地区要举一反三,把利用政策平台和打造政策平台结合起来,把实施已有的政策与合理拓展政策结合起来,把用好自身拥有的政策与合理比照借鉴外部的政策、包括发达地区先行先试的政策结合起来,把独立实施单一的政策与灵活整合相关的政策结合起来。同时要主动全方位推进开放合作。开放合作是借资源要素,借市场来发展自己。要解放思想,主动的大胆的推进开放合作。要积极搭建合作平台,加强与发达地区的合作,要充分把握国家开放战略实施的机遇,深化对外开放。

范恒山指出,坚持经济建设与生态社会文化政治建设相结合,推动形成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有利保障也十分重要。扶贫先扶智,贫困地区需要积极向上矢志不渝的精神风貌。贫困地区往往是生态地区或者是生态屏障地区,所以不能走牺牲资源环境来追求跨越发展的道路,不能釜底抽薪,必须保护生态环境。要把经济建设搞上去,必须把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建设等作为重要的保障,促进贫困地区跨越发展,既要重经济建设又要重其他建设。

另悉,首届“10•17论坛”的主题是“扶贫开发与全面小康”。此次论坛是中国首个扶贫日系列纪念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