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水利部副部长李国英介绍中国节水灌溉状况。中国网 李佳摄
中国网9月29日讯 水利部副部长李国英今日在国新办发布会上介绍,我国是缺水的国家,人均水资源只有2100立方米,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8%。解决水资源危机的首要途径是节流。他透露,我国将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建立节水灌溉激励机制。探索民办公助、以奖代补等实现途径,鼓励引导农民成为节水灌溉工程建设和管理的主体。通过完善价格、税收、金融等优惠政策,吸引社会资本投入节水灌溉。
李国英说,我国的基本国情是人多地少水缺。特别是具有不可替代性的水资源,人均只有2100立方米,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8%。随着我国人口不断增加、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和对生态环境质量要求的逐步提高,水资源不足已越来越成为严重的瓶颈制约。
解决水资源危机的出路:一是开源,二是节流。就我国目前的发展阶段和水平而言,节流应为首要途径。农业是第一用水大户,也是节水最具潜力的行业。大力发展节水灌溉,自然就成为我国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的必然选择。
因此,中国政府提出“把节水灌溉作为一项革命性措施来抓”。新世纪以来,连续11个中央1号文件和中央水利工作会议,都要求把节水灌溉作为重大战略举措。截至2013年底,全国有效灌溉面积达到9.52亿亩(6347万公顷),其中节水灌溉工程面积4.07亿亩(2711万公顷),约占有效灌溉面积的43%。高效节水灌溉面积2.14亿亩(1427万公顷),约占有效灌溉面积的22%,其中低压管道输水1.11亿亩(740万公顷)、喷灌0.45亿亩(300万公顷)、微灌0.58亿亩(387万公顷)。
李国英指出,节水灌溉成效主要体现在,一是节约了水资源。2000年以来,我国农田亩均灌溉用水量由420立方米下降到361立方米,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由0.43提高到0.52,农田灌溉用水量占全社会用水总量的比例从63%降低到55%,有效灌溉面积由8.25亿亩增加到9.52亿亩。二是增加了粮食产量。节水灌溉措施亩均增产粮食10%-40%。2000年以来,单方灌溉水粮食产量由1.33公斤增加到1.75公斤。三是提高了肥料、农药使用效率。高效节水灌溉实现了水肥药一体化,与传统灌溉方式相比,肥料、农药利用率提高了5%-20%。四是发挥了综合效益,促进了现代农业发展。节水灌溉不仅实现了节能、省地、省时、省工、减排等综合效益,而且提高了技术集成、机械化、专业化生产经营程度,促进了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和现代化。五是带动了节水产业发展。目前,全国生产节水灌溉设备和材料的厂家已有2000多家,形成了年生产3000多万亩节水灌溉设备和材料的供应能力。同时,节水灌溉的产、学、研水平不断得到提升。
李国英强调,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积极推进节水供水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大力发展节水灌溉,力争到2020年,将全国节水灌溉工程面积占有效灌溉面积的比例提高到60%以上,将高效节水灌溉面积占有效灌溉面积的比例提高到30%以上,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55以上。
加大已有灌区的节水改造力度。到2020年基本完成全国434处大型灌区和2157处重点中型灌区节水改造。在水土资源条件具备的地区,建设一批节水型新灌区。规模化发展高效节水灌溉。全面实施东北节水增粮、西北节水增效、华北节水压采、南方节水减排等规模化高效节水灌溉。山丘区因地制宜建设“五小水利”工程,发展集雨节灌。大力推广水稻节水控制灌溉技术。
建立节水灌溉倒逼机制。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实行灌溉用水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农业水价合理形成机制,以此形成有利于节水灌溉发展的绩效考核和经济调节倒逼机制。建立节水灌溉激励机制。积极探索民办公助、以奖代补、先建后补等实现途径,鼓励和引导农民、农民用水合作组织和新型农业经营者成为节水灌溉工程建设和管理的主体。通过完善价格、税收、金融等优惠政策,吸引社会资本投入节水灌溉。探索建立节水灌溉节约水量使用权交易和政府回购机制。
建立节水灌溉长效运行机制。积极推进节水灌溉工程产权制度改革,明晰工程所有权和使用权,建立管护运行责任制。加强基层水利服务体系建设,加强灌溉试验和成果应用,科学指导节水灌溉。提高节水灌溉专业化、社会化服务能力和水平,使节水灌溉工程建得成、管得好、长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