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大以来中国经济“去杠杆”“挤水分”的过程

发布时间: 2014-09-28 10:24:53  |  来源: 中国发展门户网  |  作者: 张茉楠  |  责任编辑: 魏博
关键词: 中国经济增长放缓 张茉楠 中国 经济增长 放缓 宏观经济 工业 发电

[8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意外下跌][国家统计局解读][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 两大发展目标][8月工业增速意外下跌 须以新视角看待经济增长放缓]

中国发展门户网讯 最新公布的中国8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意外下跌,增幅创2008年12月以来新低,发电量也出现内年首次同比下跌,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战略研究部张茉楠认为,这些数据的下滑并不代表中国经济“衰退”,“硬着陆”,甚至是“崩溃”。在中国改革开放历史上,总共出现过三次比较集中的“中国崩溃论”,分别是1989年、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和2008年(全球金融海啸)。然而,事实上,中国一直是全球增长最快的国家,1978-2013年间,中国GDP增长了155倍。事实也将证明,外界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过度担忧恐怕也没有太大必要。

张茉楠认为,经济增长速度再快一点,非不能也,而不为也。为什么不为?用习近平主席的话讲,就是“中国增长必须是实实在在和没有水分的增长,是有效益、有质量、可持续的增长。”这意味着必须刺破过去GDP导向下盲目吹起的泡沫,挤出经济增长的水分。十八大以来,中国经济“去杠杆”,“挤水分”的过程从未停止过。

首先是挤投资水分。去产能的过程中,新政府通过收缩非标融资、信贷窗口指导等方式断了产能过剩领域的水源,实际上相当于挤出投资中的水分,使稀缺的资源更多的投向有利于转型升级和服务民生的领域。其次是挤消费水分。2013年以来,反腐浪潮大大压制了政府消费和奢侈品消费。再有就是挤出口水分。从2013年5月的外管局20号文开始,主管当局严打隐藏在经常账户下的套利资本流入,虚假贸易的水分被大幅挤出,中国经济增长也回归理性和常态。

增长速度放缓的背后,人们很少关注到结构失衡的纠正。一是官方数据已经反映而学者也大都接受的变化,如经常项目盈余缩小;二是官方数据有反映但一些学者不接受的变化,如收入分配的改善;三是官方数据没有反映但部分学者根据分析猜测的变化。比如,在生产领域,高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增长明显好于传统制造业;在消费领域,网购、电子商务等新业态增势明显。2013年电子商务市场交易规模达到9.9万亿元,2017年有望超过20万亿规模;在投资领域,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势头良好,高新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投资明显高于工业平均投资增速。第三产业比重在2013年首次超过第二产业,今年上半年三产占GDP的比重是46.6%,增速持续快于工业,占GDP比重继续提高。中国东部沿海许多地区基本完成工业化,需要向后工业化阶段迈进,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经济结构,这些新的结构性变化都在持续而深刻地影响着中国经济乃至世界经济。

当前,中国经济的确有很多值得担忧的问题,但塞翁失马焉知祸福,也许经济增速放缓恰恰是中国经济转型也必须经历的代价,以及迈向新增长模式的开始。“新常态”之下,中国经济增长将从“高速”转为“常规”,而增长的动力也将从“规模红利”转向为制度和生产力的 “效率红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