库布其:打开可持续的治沙密码(组图)

发布时间: 2014-09-18 11:45:21  |  来源: 内蒙古日报  |  作者:  |  责任编辑: 魏博
关键词: 库布其沙漠 七星湖 绿色防护 密码 亿利 掘金 库布其模式

荒漠进逼全球每年吞噬一个爱尔兰

沙逼人退、黄沙围城……近20年,荒漠化成为困扰全球的难题,中国则是全球受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但在内蒙古,沙漠与人类的力量对峙正在变化,人类的反击战已经打响。这场战争并非单纯的对抗,而是要“化敌为友”,先驯化沙漠,后利用沙漠,最后实现与沙漠的和解。7月下旬,第四届库布其国际沙漠论坛前夕,笔者前往距北京最近的沙漠库布其,探寻这片1.86万平方公里的不毛之地重焕生机的始由,也试图梳理一条公益化与产业化并兴的可持续、复合性治沙之路,为世界讲述一个中国的治沙故事。

产业与公益并进库布其25年大变脸

在普通人看来,治理沙漠,就像把钱扔进无底洞。从1988年创业开始,亿利资源从每吨产品的利润中提取5块钱造林基金,成立了专业林工队种树种草。随着企业的发展壮大,造林投资逐年增加。2011年,全体股东捐出了30%股权的永续收益权成立了亿利公益基金会,用于治沙绿化事业永续发展。25年间,企业累计投入治沙资金高达30多亿元。

但这种投入并不是单向的,在亿利沙漠经济基地总指挥尹成国看来,先给沙漠输血,沙漠就能造血。

“刚开始,我们只是为了救厂子而被迫治沙。但时间长了才知道,人和沙漠不应该是对抗的关系。”尹成国说,“沙漠是一种景观,也是一种资源,一个宝库。我们可以变沙为利,变沙为宝。”在长年的纯公益性投入后,亿利开始摸索一条以技术为核心,从沙漠土地、阳光、生物质、沙材料及周边煤炭资源中“掘金”的路。

在亿利资源的中药材基地,笔者看到100多万亩以甘草为主的中药材苗圃。通过对梁外甘草这种优质药材进行加工、开发和利用,亿利资源的医药产业年销售收入突破百亿元人民币。此外,亿利联合万达、正泰、泛海等5大公司,建立起一个清洁能源循环经济产业园区。其主体产业是沙漠生态肥料,采取现代煤气化和沙漠沙柳等生物气化融合技术,发展碳基复混肥、土壤改良剂等。此外,企业还直接取材于沙漠中的沙子,利用粉煤灰等工业废渣,研发了在国际上技术领先的石油压裂支撑剂等。依托沙漠中取之不尽的太阳能与生物质,企业还建立起太阳能光伏和沙柳生物质等能源项目,探索可再生资源、替代能源的应用模式。

就地取材、盈利空间巨大的沙漠特色产业,扭转了治沙“烧钱”的模式,使企业拥有继续治沙的动力和财力。而沙漠居民的加入,又使单纯的政府治沙变成了以市场为杠杆的全民治沙。

依照国家和地方出台的政策,企业以每亩上百块的价格从沙漠居民手中转租沙漠30年使用权,并使散居的农牧民集中居住,开辟一种沙漠中的集约经济模式。放弃传统劳作方式的农牧民参与种树、沙漠旅游,成为服务业从业者和产业工人。

笔者来到位于库布其沙漠里西侧的牧民新村。这里聚居着原本散居在上千平方公里大漠里的36户居民,带有蒙古包风格的小楼整齐排列,不少房前停着汽车,家庭内部陈设十分现代,电器、宽带一应俱全。居民在这里经营旅游业,如骑马、骑骆驼、歌舞表演、为影视剧组服务、餐饮业以及传统的沙雕技艺等。

在农闲或旅游淡季,企业会向包括牧民新村在内的240公里内4个镇6、7万人展开招募,聘他们当“编外工人。”这也是颇具创造力的一项做法。在沙漠植树时,企业自己不养产业工人,而是与当地农牧民合作,雇用他们种树、养护。农牧民就近就业、按劳取酬,十分满意,企业也简化了用工管理和成本。数据显示,企业每年可接纳10000人次牧民前来打工,月均工资达7000元到8000元。离牧民新村不远,企业于2009年捐建的东方学校也已送走三届毕业生。这是一所现代化的国际化学校,实现全义务教育,教职工均为全国选聘,年薪均达10万元。

全球化下的库布其模式呼之欲出

治沙烧钱 沙产业可以盈利

牧民新村。

沙材料复合板材生产线。

库布其国际沙漠论坛永久会址。

 

   上一页   1   2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