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库布其沙漠论坛会址所在地――七星湖风光。新华网 陈竞超 摄
我出生在沙漠,生长在沙漠。可能武侠小说的缘故,不少人谈起沙漠,都会认为可能会有种“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感觉,很壮观很漂亮,是一种享受与浪漫。这只是一面,在现实中,沙漠已经是人类生存的克星。目前,全球有65%的土地面积存在不同程度的沙化,且每年还以5-7万平方公里的速度蔓延。荒漠化地区有10多亿人仍处于贫困和饥饿之中。
我是从29岁开始摸索治理荒漠的道路。也就是1988年,我由一名旗(县)政府的办公室副主任秘书被派到库布其沙漠腹地一家盐厂当厂长,那厂离旗政府仅60公里,旗长来看我们,要跑3个多小时,还得领个刨沙的,扛一个锹,刨完沙子,车才能动,可见沙漠的工作环境是多么艰辛。当时,望着越来越难以逾越的无边沙海,生存和死亡无情的摆在我们面前。在众多人看来,向来被人们称为“死亡之海”、“地球癌症的沙漠是恐怖的,不可战胜的。但是我们并没有选择逃避和退缩。因为我们的内心深处知道,或许我们这代人可以逃离,但是我们子孙后代怎么办,家乡父老赖以生存的盐湖和企业怎么办?于是我开始想,到底怎么治沙绿化,到底在荒漠中该怎么通路、通电、通水、通讯。摸着石头过河,起初我和厂里的50多名员工一起拿起铁锹,担起箩筐,一棵棵绿色生命之树在我们手中扎根在漫漫黄沙之中,排成了长长的护卫队守卫着赖以生存的盐湖和企业。这让我们看到了些许希望。
然而,漫天黄沙仍然阻隔了产品的外运,企业随时处在被沙漠掩埋的危险之中。生死之际的1997年,我们这群年轻气盛小伙子硬顶着诸多质疑和争议,在地方政府和十几万家乡父老的支持下,举巨债修建了穿越死亡之海的生命大通道。
大漠筑路不易,防沙护路更难。让我们万万没有想到的是毕三年之功筑起的沙漠生命通道,一夜之间竟然被无情的黄沙淹没的找不到踪影。这一现实让我们更加清醒的认识到沙漠的无情和冷酷。我们也意识到,治理沙漠,保护家园,仅凭一腔热情是远远不够的。要想保住这条生命线,必须有一种科学的治理方法。前无古人,更无经验,去哪找?如何办?保路,护路这是不二的抉择。带着这个信念,我们在摸索中前行,先是在路的两侧用沙柳做成网格沙障,固定沙丘,再用人工和飞机进行大面积飞播牧草同步绿化、然后才大规模种树、种草,这种创造性的护路治沙新举措,收到了奇迹般的成效。网格沙障阻住了流沙对公路的侵袭,一棵棵沙柳、柠条、旱杨顽强的守卫着穿沙公路。这条穿沙公路不仅成功救活了企业,救助了沙漠里的父老乡亲,而且成为了鄂尔多斯、巴彦淖尔、包头等地区人流、物流、信息流的生命大通道。尽管这么大的投入远远超过企业的盈利能力,但我们还是认为非常值,仅一年省下的运费就达2000多万元。
第一条穿沙公路的成功修建和保护,揭开了这座沙漠神秘的面纱,让我们重新认识到沙漠生命的希望,坚定了我们修路防沙绿化、保护家园的信念。我们意识到,要想大规模大面积治理沙漠,首先必须修路,路修通了,治沙所有的水、电、种苗、工具、机械才能跟上。在此基础上,我们总结出了“以路划区、分块治理”的治沙举措,先后在大漠中修筑了多条纵横交错的穿沙公路,把广袤的库布其沙漠“科学切割、化整为零,分而治之”。沿着公路通水、通电、通路、通网,并开始大面积飞播种草种树,在库布其大漠形成了一套“水、电、路、讯、网、绿”六位一体的防沙绿化体系。之后,我们在库布其沙漠北缘实施了大规模的防沙护河生态建设工程,历时十多年的努力,为库布其沙漠筑起了一条全长242公里、宽5公里左右的绿色生态屏障,有效的锁住了肆无忌惮的沙子。同时我们把生态的触角延伸到大漠腹地,通过生态移民和大自然修复,规模化、机械化种树种草等措施,又染绿了2000多平方公里大漠腹地。
控制沙漠的漫延,我们认识到光靠硬性投入治沙绿化不是长久之计。于是,我们有意识的选用既有耐旱性、生态性,又有经济性的沙生植物作为荒漠化防治的主要植物。比如,在沙漠大规模种植甘草、锁阳、苦参、沙柳等,通过育种,可以繁殖,并产业化,搞大规模的生态升级,这样既赚了钱,又发展了企业,还造福自然环境。
一眨眼过了20多年,现在我们企业虽然不是赚钱最多的企业,但我们一定是创造沙漠绿色最多的企业。在政府的支持下,我们以沙漠产业化的方式绿化中国库布其沙漠近5000多平方公里,相当于绿化了7个新加坡,而且每年可产生大量的碳汇;同时我们大规模发展了沙漠天然药物、清洁能源、新材料、沙漠旅游等沙漠绿色产业,帮助沙漠里十几万老百姓摆脱了贫困,探索出了一个“科技带动企业发展,产业带动规模治沙,生态带动民生改善”的成功范例。
我把个人二十多年的亲历拿出来分享,主要是想说明几点感悟:第一,沙漠是可以变绿的,沙漠的穷人是可以变富的,沙漠的阳光产业是大有可为的。这对有沙漠的国家和地区是借鉴意义的。第二,保护和改善大自然,尤其是治理荒漠化,不是一件亏本的事情,它就像慈善事业,送幸福于别人,还快乐于自己。企业是这样,个人也是这样。第三,中国人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是伟大的。几千年来,我们在沙漠里艰难繁衍,让我们的文明生生不息,现在,我们把古代的生命力与现代的创造力结合起来,艰苦探索出了“规模治沙,产业促动,生态惠民”治沙经验,这种经验和模式完全可以输送给有荒漠化的国家和地区,以福祉更多的百姓。
今年5月初,在华盛顿举行的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的中美企业午餐会上,我做了发言,当面向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呼吁,希望美国政府推动美国高技术企业与我们一道共同致力于荒漠化防治和沙漠新经济产业的技术研发,以更加高效的解决全球荒漠化问题,并期望美国的大企业积极投资于沙漠生态建设和沙漠产业的发展,为全球气候变化,荒漠化防治和解决贫困饥饿做出贡献。我认为,这就是当前世界的最大慈善事业。(作者是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副主席,亿利资源集团公司董事会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