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宠子常春藤海归大势已去 国内就业市场竞争激烈

发布时间: 2014-09-11 14:00:46  |  来源: 中国发展门户网  |  作者: 唐肖肖  |  责任编辑: 方青
关键词: 海归派 就业市场 常春藤 证券公司 证券市场开放

中国网9月11日讯 据韩国《中央日报》网站9月10日报道,曾经的金融界宠子常春藤海归大势已去,国内就业市场陷入激烈混战。

过去只要英语说得好,万事亨通,海归派的身价自然就高。但现在,即使常春藤的毕业生也很难在国内找到一份称心如意且待遇较好的工作,一方面是因为高额年薪的外企已经招入了太多海归人才,另一方面海归派的英语优势已经逐渐消失。

海归派大势已去

“海归派就是特权,可以任意选择想去的单位。如果是经济或经营学专业的毕业生大多都会选择去外国金融公司或者能成为攻读名校MBA垫脚石的经营咨询公司。全球暴发金融危机时,就业对于本土派来说简直是难上加难,但海归派完全没有这方面的忧虑。”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从芝加哥大学毕业后就任职于一家金融外企的A某说道。当年,韩国接受了IMF(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救济贷款来缓解金融危机,但受金融危机余波的影响,国内多家企业不得不进行大批裁员,产生了大量的青年失业者。但即使在这样的情况下,海归派也依然没有受到任何影响。

当时,很多侨胞和留学生因为想在韩国度过夏季学期而来到延世大学语学堂。在整个社会都陷入金融危机的时候,延世大学语学堂的大厅告示板上招聘证券经纪人的广告却在不断更新。毕业于加拿大渥太华大学,现就职于一家外国猎头公司的金启煜(41岁)常务回忆说:“在语学堂学习的侨胞和留学生即使没有毕业,也可以在没有推荐材料和笔试的情况下参加面试,此外,海归与不会讲韩语的侨胞不同,他们不仅会说英语,还会一口流利的韩语,所以不管去哪儿都特别抢手”。但20年后的今天,海归的地位已不如从前。许多常春藤名门大学出身的海归别说是挑工作了,连那些偏爱海归的金融外企也找不到工作机会。我们的社会到底发生了什么变化呢?

英语从权利变为手段

A某说自己开始踏入社会的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是海归派的黄金时期。因为当时不管是美国MBA出身还是本科生出身都可以得到非常好的待遇。他还说,“当时,许多进军或准备进军国内市场的金融外企都抢着要留学生,此外,与国内金融公司不同的是,外企通常不进行公开招聘,大多通过自己的人脉在美国当地聘请留学人员进行任职,所以就算是出身于SKY名门大学的本土派也难以踏进金融外企的门槛”。

1992年,许多外国证券公司以国内股市向外国人开放等经济变化为契机开始入驻韩国市场。证券市场开放后的4、5年间,国内新建了10余处分公司和有限公司。但问题也随之产生。虽然职位大量增多,但是人才供应却严重不足。在进军韩国市场的初期,许多外国金融公司的代表都是总部的人,为了方便公司内部沟通、针对外国顾客的服务以及业务内沟通,公司必须录用英语使用者。换句话说,只要会英语就可以。但是当时国内的应届毕业生中能熟练使用英语的人才寥寥无几,所以侨胞和留学人员的身价也水涨船高。

想要留学人员的地方并不止外国金融公司。国内大企业也以选拔优秀人才为名大举选拔留学人员。因此,要想招进偏爱外企和咨询公司的留学人员就不得不给予他们比国内人员更好的优惠。

换而言之,英语能力在当时被认为是非常了不起的能力。当然,受认可的英语能力指的不仅是可以用英语进行沟通,还可以用英语撰写报告书和文书,而在证券公司能用英语撰写投资报告的研究型人才更是令人刮目相看。2006年,一家日报刊登了一篇以‘英语就是权力’为题的采访报道。在报道中,三星证券公司的相关负责人称,“在金融危机时期,能否用英语写出报告书是区分一流和二流投资分析家的标准,而我们证券公司没有不能用英语写报告书的二流分析家”。但当今时代已截然不同。现在就职于这家证券公司的31名投资分析家中只有两名是国外本科出身的留学人员。因为当今时代,英语不再是权力,而是一种手段。投资分析家不相同了。我们证券公司美的时候,能否用英语写出报告书的(实习编译:唐肖肖)

返回顶部